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的+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本文认为,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本文还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从配价理论看汉语"VP+的+NP"中NP的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 的 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4.
"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VP的结果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VP的结果量分别占有相对的时间点、空间点、时间段、空间段时,"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每+数量1+‘1'+VP+数量2"和"每+数量1+VP+数量2"两种语法意义。这里要解释的是,VP结果量的确定与语言交际中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文章通过考察实际语料,分析并讨论了这一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学习时的偏误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6.
"V+tɑ+个VP"是个口语性极强的构式,根据分析和论证,文章认为,其中的"个"是宾语标记,"他"是代词,前指实体成分时为tɑ1,后指"个VP"时为tɑ2,整个构式是一种特殊的双宾语构造。相对于tɑ1来说,tɑ2是一种虚化的表现形式,但tɑ2的"虚化"既符合其句法位置的要求,也保证了构式的韵律和谐。"V+tɑ2+个VP"是"V+个VP"和"V+tɑ2+NP"两个表达式类推糅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成分移位的分析方法,对“V1P+V1+得+MC”结构中“V1P”的动词V1省略情况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该动词省略所需的前提和条件;此外,还探讨了该结构中动词、论元、情态补语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最后一部分针对“V1P+V1+得+MC”结构动词省略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教授提出了个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一道高考语病题是否有歧义的争论出发,分析语文界对于"数词+个+所属名词+的+名词"格式的歧义认识的定势思维的误区,并进一步探讨语法学界仅从句法、语义平面认定该格式有歧义存在的可能性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11.
"想+V+N"和"想+N+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想 V N"和"想 N 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对“在L”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的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研究,并对“在L”从动词后转换至动词前或从动词前转换至动词后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原因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4.
"NP VP 得 NP 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i VP 得 NPj 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i VP 得 (NPi's)NPj 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考察的"动词-名词/数量-数量/名词"结构是数量结构中的量词是名词的专用量词,可以组构"数量.名"定中结构的情形,本文将对"名-数量"与"数量.名"做宾语的结构差异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以及这两种句式的对应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18.
"想+V+N"和"想+N+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陆俭明教授对"NP 的 VP"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文章分析了"NP 的 VP"结构的中心词,肯定了"NP 的 VP"结构是偏正短语,并重点从表达功能角度解释了"NP 的 VP"结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语的"都+NP+了"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认为“都+Np 了”句式中的Np具有顺序义,并具体考察了Np的各种顺序义小类,同时,本认为“都+Np 了”句式中的“都”不是时间副词,是语气副词,不同于“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