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祁太秧歌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祁太秧歌发展不乏出现问题,从新编秧歌戏《孟母三迁》获得成功来看,它给予了祁太秧歌的发展许多有益的思考,这就是要求我们仅仅抓住其中凸显的契机和机遇,不断将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祁太秧歌是山西省优秀的民间音乐剧种,由于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祁太秧歌传承主体的发展历史,并对当下传承主体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当下环境中祁太秧歌传承主体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查阅相关资料,对祁太秧歌的以下内容作了研究:1.祁太秧歌的概述;2.祁太秧歌的发展概况;3.祁太秧歌的现状分析与保护。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祁太秧歌,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努力,由于其真实地反映出当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祁太秧歌当前的研究成果做一归纳与分析,以便今后做进一步研究的同时有相关文字积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祁太秧歌的音乐体系,形式内容,组织经费,发展历程,秧歌曲目五大方面的阐述,体现了在现阶段祁太秧歌在平遥县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祁太秧歌是在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它的内容将它分为很多种,本文描绘的是正月十五,人们赶着观赏灯会的场景。  相似文献   

7.
祁太秧歌,又称为"晋中秧歌"。以唱为主,具有优美的声腔表演特点,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山西大地上一种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形式,赢得了山西晋中地区的一致好评,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证了我国秧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陕北秧歌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陕北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陕北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陕北秧歌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非遗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身体记忆与动态的物质载体。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要素,提取秧歌元素应用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展现,更是对地域性非遗舞蹈的艺术创新。文章以晋南舞蹈西石花鞭中的秧歌元素创作应用为中心,分析其秧歌元素的价值,探讨秧歌元素在舞蹈创作应用中的困境,提出秧歌元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期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与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界对民间小戏的研究缺乏对民众主体及其实践过程的关注,难以在民众生活和地方文化系统中揭示其本真状态。而民俗学由事象研究向整体研究发展的方法论反思与转型,为这方面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文章以祁太秧歌为个案,主张在地方文化系统和具体表演语境中对活态的表演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阐释,由此理解民间小戏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文章首先对民俗学倡导的生活文化研究的理论诉求给以梳理,然后提出个案研究设想,阐释实施研究的两个方法论重点,即整体观研究法和社区调查法,并评估研究设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主体、对象和语境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整体。截至目前,学界对民俗整体性的关注仍较少,研究尚浅,成果甚微。民俗事象之间存在互文性,民俗研究应从整体出发,从宏观出发,力争呈现民俗原有的生态和整体性,使研究具有更广阔和深远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相遇合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无不决定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相关研究,却走过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足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回顾,也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胶州秧歌也应与时俱进,其创作应向现代舞借鉴,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民族学、体育学等视角对昌黎地秧歌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所传承的体育文化进行详细剖析,阐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为昌黎地秧歌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复杂的特性促使电影研究必然呈现为多学科、多视角的趋势.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电影批评也构成了现注电影的独特视角.而蒙古族电影一向以浓郁的民俗色彩见长,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以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等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创作的多部优秀影片,以地域特色鲜明的画面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