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戴峥嵘 《科教文汇》2013,(16):104-104,108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分离性焦虑的处理方案。方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亲子同训、游戏疗法、心理暗示、药物治疗等方法。结果:孩子在一个月后的评估中,情绪有明显的改善。结论:1)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障碍有多种,应仔细查找原由,区分对待。2)孤独症儿童分离性焦虑的克服,可结合孤独症的康复训练,采取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心理暗示、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3)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切忌急躁和不理睬的态度,应多鼓励和安抚,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感。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又被称为自闭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分别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它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情感和身心状态,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和效果。因此,本文根据较新的相关资料,在沙盘游戏疗法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黄琼星 《百科知识》2021,(36):49-51
儿童(本文中指小学阶段的儿童)的社交焦虑影响其身心健康与学校适应.对儿童的社交焦虑及其相关因素(情绪症状与亲子互动失调)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模与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可以发现三个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情绪症状与亲子互动失调都能显著地预测孩子社交焦虑的情况,并且其情绪症状能通过亲子互动失调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孩子的社交焦虑程度.因此,父母在预防儿童的社交焦虑时,不能忽视孩子的情绪症状与亲子互动状况,需接纳孩子的情绪,提高亲子互动质量,有必要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以计算机游戏为媒介,设计而向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活动,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综合儿童游戏、教育游戏的特点,本研究以正常儿童发展所拥有的能力为具体设计目标,结合心理教育量表,进行游戏设计,具体来说,从注意力、共同注意力、听指令能力、社会道德行为能力等基本能力的提高进行游戏活动设计,进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大肌肉运动对孤独症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以大肌肉运动为干预手段对12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通过SASC、CARS量表评估干预前后被试的社交焦虑、症状程度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儿童社交焦虑与害怕否定评价维度有显著改善(P0.05),症状程度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肌肉运动干预能够帮助中轻度孤独症儿童积极面对否定评价,缓解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6.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课程资源与幼儿的自主游戏直接相关。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巧设班级资源环境,运用资源的暗示效应功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让孩子在资源环境中得到积极的暗示,转化为积极的行为,使班级课程资源成为孩子自主游戏和能力发展的加油站,真正体现孩子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7.
袁媛  祁宁 《科教文汇》2013,(4):192+194
青少年焦虑症状已逐渐成为心理、教育及其他社会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探讨儿童的焦虑症状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儿童焦虑量表修订版对苏州地区小学生进行了焦虑情绪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小学生的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成绩、家庭暴力、玩电脑和网络游戏、学习压力。此研究表明焦虑情绪是困扰小学生的一个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值得广大心理和教育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8.
刘迪 《科教文汇》2011,(36):180-181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情绪,缓解了心理不适症状。这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求助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灾区有,灾区之外的人们也可能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积极的和消极的.震后心理创伤干预策略有:药物治疗、团体治疗、暴露疗法、心理疏泄法、游戏疗法.  相似文献   

10.
张敏 《知识窗》2011,(3X):14-15
<正>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简而言之,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实践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