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壶井荣是著名的日本现代女作家。《蒲公英》一文是壶井荣散文中的精品,其构思的精巧,能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已编入新编通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这篇短文写了“我”和“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蒲公英茸毛的一个场面。作者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回忆,巧妙地将“我”一生中三个时期与蒲公英有关的一些生活片断有机地、集中地组织在这一个场面之中。文章以回忆“我”童年在和平环境中欢乐的生活开头: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着“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的童谣,“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地一声把茸毛吹去”,“在春光弥漫的  相似文献   

2.
蒲公英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噗”的一声把茸毛吹去。“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伙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孙子一般的小儿子,吹个茸毛瞧瞧:“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小儿子高兴了,从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虱一般飞…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一册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中依次出现这样三句话;“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个茸毛给瞧瞧。”“我那个像孩子似的儿子来到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孩子一般的小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蒲公英》一文中,“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和“像孩子似的儿子”的说法有错误吗?许多师生对此提出质疑,其原因是:蒲公英移植在“我”院子里“已经八年了”,而当初刚满周岁的小男孩“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如此算来,那么作者写此文时,那个小男孩刚好是八周岁,毋庸置疑,他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子。然而作者为什么偏要称他是?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像孩子似的儿子”呢? 我认为这并非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的妙笔。我们家乡讥讽人常爱说这样一句话:“你今儿怎么变得人似的?”那意思是说对方过去坏得简直不成人样子。《蒲公英》一文中的小男孩,刚满一周岁就被战争夺去了父母,有着蒲公英一样的不幸命运,蒲公英失去了抚养它  相似文献   

5.
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许多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了东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带着这一问题再仔细研究课文内容,发现文中提到“花”的地方可不少,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显然,看似零散的课文是由“花”串连起来的。文章开头就写到妈妈给英子戴于胸前的夹竹桃花,从而引出了对爸爸的回忆;文中提及花的地…  相似文献   

6.
“吹”应读“chui”甘肃西峰三中张永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以为有误。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相似文献   

7.
陆明问:《蒲公英》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蒲公英》借助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蒲公英。抒发了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平以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在1-7节中,作者首先借助对蒲公英的描写,回忆起自己欢乐的童年:孩子们一面唱着童谣,一面摘下蒲公英,然后深深吸足气,“甫”的一声吹去茸毛。茸毛像蚂蚁国里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悬空飘舞一阵子,便四下飞散不见了。接着孩子们寻找着茸毛,争先恐后地赛跑着。在这赛跑里,没有战争的阴霾,没有战争带来的生活艰辛,更没有战争夺去亲人的哀痛,有的只是煦暖的阳光、孩子的天真和自由自在的欢乐。在这欢乐中,作者向往和平、憎恶战争的感情也就借物而抒了。其次,借助吹茸毛给他瞧瞧,  相似文献   

8.
初夏的一天,蒲公英妈妈正在给孩子们整理行装。可不是嘛,孩子们都长成了身强力壮的“小伞兵”了。“孩子们!”蒲公英妈妈深情地说:“你们长大了,要自己独立生活。记住!咱们蒲公英一定要生活在土里,才能生长!”正说着,风爷爷来了,风吹的瞬间,“小伞兵”们的“降落伞”都一下子张开了,纷纷跳出妈妈的怀里,随风往远方飘去,开始了各自的“旅程”。一个饱满的蒲公英种子被风爷爷吹上了半空,她没经过大风大浪,一下子被吹得头昏脑胀,好半天才稳下心,想:“妈妈说过,姥姥在大城市里生活过,那里有无穷的乐趣,我就去那儿扎根吧。”  相似文献   

9.
振甫同志在《“战锦”与<越中怀古>》一文中提出:毛泽东同志《吊罗荣桓同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句中的“战锦”,应释为“战士的锦衣”而不应释为“锦州之战”。对这一解释,我不敢苟同。按“战”字意义有三:一日战斗。如《商君书·画策》:“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二日发抖。如《战国策·楚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慓。”三曰角胜负。如文战、挑战。至于“战士”,字书中简称“士、兵、卒”,而不是“战”。  相似文献   

10.
有个盲人夜间提着灯笼出行,路人感到新奇,就问:“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清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盲人的话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人在“亮处”最安全。细细品味,建立民主政治,实行权力监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行政许可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月刊》1996年第3期《杂文的假拟构思法》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①上帝心血来潮,起用康有为,却先召集严嵩、秦桧、李林甫征询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连队里过大年》的军旅歌舞。战士们载歌载舞,往营房的墙壁上挂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大红灯笼上赫然写着“欢渡春节”四个醒目的大字。这里“欢渡”的“渡”是别字,应该是“度”。此“渡”非彼“度”。“渡”是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横渡”“远渡重洋”“飞  相似文献   

13.
《口技》一文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不少,但“忽然”与“少顷”不是一家人。一、意义不同,词性不同。文言文中,“忽然”是形容词。忽:快速。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现代文中“忽(忽然)”是一个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例如:“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少顷”(一会儿)是名词,指很短的时间。“可惜他拉了一会儿(胡琴)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现代文中“少顷”等词已经死亡,“一会儿”是它们的后代。二、作用不同。文中“忽”表示“…  相似文献   

14.
也谈“吹”的读音广西南宁二中洪珏《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9期47页载文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恰当地运用“比”与“辨”的方法,对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有一定的效果。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藤野先生有这样一段肖象描写“……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在教学时有意将这段改为“一个黑漆漆的人,吹胡子,瞪眼睛,搂着一大抱书”,让学生比较、辨别。有的说可以,有的说要不得。“为什么要不得呢?”我又追问一句,再看表情,不少同学能意会,不能言述。这时我又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课本选文中,“抚摸”“抚摩”出现多次,从表意看,这两个词的意思应是一样的。请看下例: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清》)2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沙沙声。(峻青《海滨仲夏夜》)3我用手拍着你,抚...  相似文献   

17.
“与”字在《史记》、《汉书》中有“带领、率领” 义,而现有各字、词典“与”字下均未列此义项,应予增补.(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饣甫)之.” 同上:“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扬州慢》“竹西佳处”的注释中,注者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释成:“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竹西路”被解释成“竹林西边的路”了。“竹西”一语,《辞源》释为古亭名,所举例句正是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中的这个句子,而且还在引用《全唐诗》赵嘏《山中寄卢简求》“竹西池上有花开,日日幽吟看又回”的诗句后作了这样的说明:“后人因于其处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扬州甘泉县(今江苏扬州市)北。”由此可知,“竹西”不是“竹林西边”,而是“竹西亭”。  相似文献   

19.
萧红耘同志在《“频繁”不可以写作“频烦”》(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下文中的“频烦”一词用错了: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出现“荫蔽”一词,书下注释为“荫蔽(yin bi)”;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出现“杨荫榆”这一人名。笔者认为:“荫”的正确读音应为“y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