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环境变得异常寂静。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俨然成了名副其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对<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中的"过"是这样解释的,"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衰,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家庭变迁的感慨.……  相似文献   

4.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文学作品"空白"之美的最好诠释.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正是一篇巧妙利用空白艺术的典范作品.通过想象和联想,领悟其空白艺术,从而进一步解读其人其情,是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纪实小说是一种具有十足"先锋姿态"的小说文本,它以其非虚构文学所带来的近距离审美形态成为文坛的"宠儿",产生了以张辛欣、刘心武等为代表的纪实小说作家,更有<北京人>、<五·一九长镜头>等"经典性"文本.但是,当代文化界的浮躁之气,同样使这一艺术创作实践"浅尝辄止",随后,升腾而起的"商业化"写作,也纷纷冠以"纪实"之名,在众多通俗"读物"呈现一派"繁盛"之时,纪实小说这一"先锋性"文本走向了没落.本文试图探究其兴盛的背景,以及其走向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1]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2]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动声色地叙述往事,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富于单纯,在平淡中见浓郁,是古今散文中难得的珍品.有一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作者用清新淡雅的文宁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  相似文献   

8.
草木有深味     
<项脊轩志>的结尾一向为人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论者多言其"睹物伤怀,余味无穷",诚然不错;但我认为"树"(草木)这个意象的文化内涵才是它打动人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闲愁"解     
情感充盈、敏感、细腻,乃是诗人的本色;而在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当中,又以愁苦优伤,与诗歌渊源最深.因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中,多有"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其一)、"愁思之声要妙"(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清愁自是诗中料"(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其二)一类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课文<项脊轩志>(P96)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句中的"东犬西吠",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梅曾亮评《项脊轩志》曰:"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即借项脊轩来叙述祖孙、母子和夫妻间的"天属亲情"。细读文本我们发现面对这些天属亲情的失去,归有光的情感表达各具特色。当老妪复述归有光母亲周孺人对有光的疼爱时,归有光写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祖母当年持一象笏至,并勉励归有光"他日汝当用之"时,归有光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泣"和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自志>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是自言、自慨,也是自信<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何谓"孤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太史公自序>谓韩子<孤愤>是发愤之作,因"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述往事,思来者,故感慨足,寄托深,所以清人南邨<聊斋>题跋云"余观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志异>全书488篇,有181篇文末加上"异史氏曰"的按语,点明其命意,倾泻其块垒,本应更有助于读者明其真谛,得其三昧,但<促织>一篇,读者(或教者)每每震于其离奇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完整的结构,细腻的描写,而对篇末"异史氏曰"的寥寥数语不加措意,而论者甚至不乏误解曲说,如或云"小说结局安排成名一家荣华富贵,表现了作者思想庸俗的一面,也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新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或云"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同上,2002)等等,笔者不能苟同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音乐通史以"三通"(<通典·乐典>、<通志·乐略>和<文献通考·乐考>)为其代表."三通"以其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文本编撰体例,构筑起中国古代音乐通史自成一体的文本系统,在中国音乐文献编纂史上有其匠心独运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室""轩"意味品读1.蓄势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生:记。2.揭秘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  相似文献   

15.
<正>项脊轩上空的月亮升起又落下,庭中的枇杷树花开又花落,归家也历经潮起潮落悲欢离合,唯一不变的是项脊轩中的琅琅书声。清人梅曾亮说,《项脊轩志》是"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文中的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似乎成了我们解读这篇传世名作的金钥匙。而我却以为,在看似闲散记录的家庭悲喜中,我们能看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源泉,能找到他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依然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项脊  相似文献   

16.
我通过对<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分析,发现留白艺术是其重要特点,也形成了<项脊轩志>的诗性特征,这正是它具有极强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诗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诗性特征,深入体会其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作者托物言志,悼亡念存,写出了青年主人公的襟怀抱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文章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韵绵远,如品佳酩,醇香绵绵,余味悠长;又清新淡雅,不事雕饰,自然动人,如行云舒卷,似细流涓涓。《项脊轩志》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文散意凝从写作时间看,本文并非在一个时期完成。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作者在18岁时写的;"余既为此志"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试卷总体分析2014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是在依据新课标谋求学生能力发展,稳定之中谋求变化稳中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上设计的。所出记忆理解的题目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题考查古文实词的积累,所考查的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振":"振长策以御宇内"(《过秦论》)"当":"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当侍东宫"(《陈情表》)"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籍":"云有兰家女,承籍在宦官"(《孔雀东南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