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道德教育理想化和道德要求过高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是以最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一般人,甚至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出现了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这种道德教育在当今多元社会的背景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学者们在解决我国道德教育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2]的校本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现有道德教育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校本"思潮在中华大地上渐渐流行起来,校本研究就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助人是需要能力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意愿,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行动能力。关注助人能力,要求突破既有的道德教育边界,采用统整的思维来理解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认"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道德属性"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3.
失范道德教育是悬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就是要落在实处,其现实举措为:从高到低、从内在到外在、从目的到手段、从自我到常人等.它简单、实用、现实和人性化,体现现代道德教育之要求.但这是一种"硬着陆"式的道德教育的落在实处、使道德教育弱于道德和教育.事实上,这种转型助长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危机,其自身比现代道德教育危机本身更加危机.道德教育要进行现代转型,落在实处,就应当实行一种"软着陆".何以为之?尽管一种假设的理论检测要求在现代道德教育思考时问责另一种可能、避免非此即彼、整全不同的生活世界,但其仍然是一个有待思索的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5.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人类一切德行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关怀之心.道德既包括推已及人,也包括推人及物,不仅调整人际关系,也调整生态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不仅有"仁者爱人"、"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能力和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怀开始,培养人们的"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可以成为社会的价值纽带.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教育推崇尊重个体、尊重多元,但也给德育带来了困惑.本文对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借鉴与思考,提出在多元时代下德育所应坚持的德育阵地:道德取向的"和而不同"、道德主体的"学生中心"、德育途径的"对话道德",使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时代下依然承担着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陈艳秋 《文教资料》2008,(29):94-96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契合度不高的现实下,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面人"的问题."双面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观念上差异与错位,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割裂与无序,道德教育形式的单一与放任.提高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契合度,形成教育合力,变"双面人"为人格统一、健康向上少年需强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架起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之间的桥梁;关注教育内容的连接性与契合程度,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人性化,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我国的学校道德建设步伐,改变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现状,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西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探索,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要"无教而无不教"的道德教育思想方法.该文认为,道德教育应切实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学校道德教育,以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