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2,(2)
在国内外社交短视频迅速发展的趋势推动下,我国的传统媒体也开始将视觉化作为新闻生产的主要手段进行探索。其中,记者Vlog的尝试和普及是一种典型的新闻创新。本研究基于数字新闻学和新闻创新的理论视角,采取新闻社会学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进行资料收集,对Vlog新闻创新的微观实践及其观念影响展开探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专业性的内涵在技术使用、报道观念、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出现了更新;与此同时,新闻专业性的传统要素也体现在围绕Vlog的新闻创新中。社交网络的个体化趋势与新闻专业性之间形成合力,推动了记者Vlog成为了一种具有显著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创新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孙藜 《现代传播》2012,34(3):48-53
本文从"讲故事"的角度审视了新闻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角色——"想像的共同体"的建构与维系。论文通过对《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的分析指出,讲"好故事"意味着记者从报道对象中发掘戏剧冲突和人性因素,并以具体的、贴近受众生活的方式呈现。此种实践要求从业者摆脱对受众的匿名的、大众化想像,将新闻与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关联。本文从现代社会转型的角度审视了"讲故事"的历史转换,指出新闻专业化作为新的社会纽带促进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可能会妨碍从业者对受众日常生活的接近。本文进而认为,通过讲故事展现新闻的道德力量,是新闻业回应现代社会整合难题的重要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行业是报纸媒体的广告大户,在牵动众多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作为房地产记者,如何确立专业地位,客观地进行行业新闻报道,这是媒体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泉州晚报社房地产记者的新闻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深圳:转租公房收入要“全部吐出来”追踪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也是去年工人日报经济报道的亮点之一,社会反响很好。本刊特别邀请工人日报经济新闻部的同志及参与这一报道的记者、通讯员撰写了一组业务研究文章,与新闻界同仁交流,供大家参考。本刊曾反复申明:立足新闻实践探讨新闻理论,站在理论高度指导新闻实践。我们希望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及时对成功的新闻实践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编辑部愿为新闻界同仁搭建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每个电视新闻记者的追求。作为铁路企业电视台记者,如何跳出行业采编有深度的电视新闻,是每一个行业电视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行业电视新闻的实践,对如何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谈谈自己的浅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实以电视手段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并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是具有新闻事实纵向的连续性和横向的层次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指导新闻采编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高校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在打下扎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并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地有所侧重。本文从"围绕传播格局变化突出最新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展示、结合课本解读进行综合延伸分析"三个层面入手,对如何创新这门学科的教学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批评,历来为我党所重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各种传媒运用新闻批评的武器,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废旧立新,在端正党风、转变社会风气、促进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保持清醒头脑,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善用新闻批评这一武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使新闻批评能健康发展,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索。 记者的本来社会职能是传播信息、表达舆论,并以客观、公正、全面、真实为基本准则。 新闻批评主要是通过对不良现象或事实的揭露与报道,形成鞭策力,促使问题的解决,同时,起到警示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记者在实施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善恶标准,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记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和报道活动中,必须保持客观冷静、公正无私的作风。 在批评报道中随意把自己变成“审判官”,或自封为“包青天”的想法和做法显然超越了记者角色规定的权限范围。新闻媒介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新闻,而不是查案办案,平反昭雪、记者也并不具备调查办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办案的能力,也缺少相关的监督平衡机制,所以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动态新闻+"报道模式被当前新闻媒体广泛采用,但研究尚少,更谈不上形成理论和指导实践.本文首次提出"动态新闻+"概念,并对"动态新闻+"的实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动态新闻+"的新闻传播模式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判定新闻价值的自觉意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则侧重于将捕捉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及时高效地撰写成新闻稿件的能力.这二者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标志.本文主要论述记者具有新闻敏感性的意义,分析如何提高新闻敏感度的方法,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子杰 《新闻记者》2022,(7):45-57+70
记者身在何所处关乎职业管辖权,记者与新闻发生地的紧密联系弥补了新闻业对专业知识控制的不足。互联网时代,记者不必外出做新闻,通过线上采编的方式就能生产全国社会类新闻,这一远程报道的现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沿着地方(place)这一概念的指引,基于在媒体进行参与式观察与访谈获得的经验材料,本文认为远程报道的常规受到社交媒体与平台媒体的双重塑造,远程报道的方式消解了媒体的地方性,使其在事实核查、地方性知识、受众信任与新闻权威上面临诸多挑战。在这一情境下,新闻室中仍保有活跃的在场文化,出外勤做新闻关乎新闻的质量,也是构建记者职业想象与职业荣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周呈思 《当代传播》2012,(3):109-110
什么是政经新闻、什么是政经深度报道?到现在业界及学界都没有形成一个基础概念,本文首先试图解决这一定义及其内涵。微博的普及已在最近一两年内深刻地影响了政经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具体来说影响程度有多大?政经深度报道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记者和编辑如何应对这种传播变局?如何利用这种新的传播工具来为政经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服务?对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分析并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江淑琳 《现代传播》2015,37(2):64-68
本文从记者的实践面向出发,透过深度访谈,勾勒记者在报道社会争议事件时,如何认知自己的角色,藉此理解新闻记者在专业义理、组织要求与自我期许的折衷下,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尤其是记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关系),以及该认知是否或如何影响其报道。  相似文献   

16.
会展新闻是文化记者经常遇到的报道题材。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领域的展会日益增多,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灵活,为记者提供了更多报道可发挥的空间和视角。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十多年文化记者的亲身实践,对如何写好文化领域的会展新闻做了认真的梳理和思考,将所思所感在此分享。  相似文献   

17.
艾丰曾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这样的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自己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记者兼专业学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自身做“全”了学者型记者。  相似文献   

18.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报道.它要求记者在新闻媒体用较短的时间或同步完成一条或多条新闻的采写编播,直接与受众见面.本文从做好准备工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阐述一个优秀的现场报道记者的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新闻理论研究难以适应新闻实践发展这一现状,本文对目前新闻学研究的划分体系、内容设置、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对新闻实践活动认识的双重性的揭示从研究记者认识和反映事实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出发,提出了建立新闻报道认识论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纪事     
记者艾克来木报道:第三次全国新闻专业期刊经验交流会,8月17日至23日在乌鲁木齐举行。近40家新闻专业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就如何提高刊物质量和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探讨。大家认为,当前办刊重点是遵循党的十三大精神,深化新闻改革的理论探索,加强对新闻实践的指导作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