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探究活动是以生活适应为基点的,符合智障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材料和形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多感官参与,使其更好地从生活中感知和探索事物。从而满足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需求,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婴儿呱呱坠地的声音,一个小生命便降临了。世人在母亲的怀中度过了婴儿期,便蹦蹦跳跳地跨入美妙的童年时代。童年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童年又总是与儿童对各种美好事物的热爱、感受和追求分不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的开始,儿童由注意事物的外部美逐渐过渡到探究事物的内在美。这种较高层次审美需要的满足,就引起儿童肯定性质的情绪体验。如儿童看电影、戏剧,或者看小人书,  相似文献   

3.
刘默耕老师说过:“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是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即能体现一定科学概念的材料,指导儿童去探索。”可以看出,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对于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审美是人的内在需要,审美体验不仅是对事物美也是对行为美的愉快感受,亦是审美主体对自我需要满足时的意义领悟.儿童具备审美体验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基础,新奇点燃了儿童审美体验的火炬,趣味推进儿童审美体验的绽放.儿童审美体验在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机能中展开并在准备、...  相似文献   

5.
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常常需要探索陌生的事物与现象。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二部分"科学教育"中也明确指出:"幼儿能运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健康关乎祖国的未来。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对儿童来说,摄取营养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命活动和机体活动的需要,更是为了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这一原则,我对儿童的平衡膳食作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家长在合理安排儿童营养膳食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潘雨润 《学周刊C版》2014,(6):217-217
儿童的健康关乎祖国的未来。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对儿童来说,摄取营养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命活动和机体活动的需要,更是为了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这一原则,我对儿童的平衡膳食作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家长在合理安排儿童营养膳食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家庭化"迁移浪潮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流动儿童权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系统地分析流动儿童需要满足及多元福利提供现状,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发展需要和参与需要有较大提升空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及交流单一化;流动儿童社区联系脆弱;流动儿童全人发展学校环境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学校"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发挥流动儿童的主体性,改善所处的微观系统,从而提高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初探□姜美玲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一、把握儿童思维的倾向性好奇心是每个儿童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关键,倾向性是求异思维规律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势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开发创造性思维。在...  相似文献   

10.
黄廷埌 《考试周刊》2013,(39):35-36
<正>汉语小词典中这样解释"需要":(1)应该有或必须有,(2)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我认为"需要"是把学习从被动接受内化为主动摄取,成为一种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并要求自己自觉完成。马斯洛认为"求知的需要"仅次于"美的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因为它是"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帮助得到满足","是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而是要无止境地更新、提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是促使儿童通过探究去认识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并深入思考他们观点和经验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概念、技能与观念等方面。其中,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它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深刻地认识理解过程或事物及其规律,这就必须在科学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与早期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会将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儿童思维的泛灵论只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一种倾向,与科学教育中的模拟法和类比法有很大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而利用泛灵论特点进行教学,实际上并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相反,教师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科学事实,交流与质疑形成科学认识,体验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能够科学地看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榜样,使科学教育真正达到去泛灵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要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养育者必须做"足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促进其真实自身的发展;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防止其形成神经症;满足儿童的自身对象需要,促使其形成内聚的自身;满足儿童多层次需要,促使其走上自我实现之途。  相似文献   

14.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5.
儿童都是科学家,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经存在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探索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是探究精神,而儿童天性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总是对具体的、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在探究活动中,学具不但创设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情境,而且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7.
卢梭有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是根据少年的身心需要教给少年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身心健康、快乐而又满足的少年,激发少年本身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具有鲜明的发展性、自主性、灵活性与针对性等特征。卢梭强调,教育要坚持顺应儿童天性、注重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以及调动儿童自身经验的原则,采用自主发现提升策略、自然课程实施策略和有效实践行动策略,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有用"事物的汲取与内化。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要求。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传授技能,至于儿童的需求、兴趣很少顾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忽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利用儿童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  相似文献   

19.
儿童线描画可以满足儿童爱涂画的天性,尽情地享受表达自我感受的乐趣,有利于儿童养成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发掘创造潜能,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操,从而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和健全他们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回顾我国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程,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与工具主义价值观是其多年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批判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儿童需要的是生活科学而非学科科学;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是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