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仁歌 《学语文》2003,(1):11-11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并几度出现“教改热”,从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绝招”迭出,“新法”竞举,以致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执法”是好。有的因照搬照抄而失去个性,有的因被动模仿而落入窠臼,有的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得不偿失。语文教学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了,语文课似乎越来越难教了。  相似文献   

2.
周建 《考试周刊》2010,(40):65-6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言堂”“满堂灌”已经落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像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教育大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像一股股清澈的山泉,滋润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恰似一股清新的风“吹皱一池春水”,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气象。其实大多数语文老师不仅仅感到“语文更难教了”,而且有的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原先的热情被满脑子的困惑一扫而空。课堂上的“讲”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要不要讲,怎样讲,讲什么”的讨论抑或是争论更加激烈。笔者以为,要把握好“讲”,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绍斌 《学子》2004,(8):46-46
“语文”一词是解放后才有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兴办“新学”。当时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只有语文一科所授的仍是古文,当时称“国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于是小学开始改设“国语”课,所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文章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开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30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1949…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并几度出现“教改热”,从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的独创“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绝招”迭出,“新法”竞举,以致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执法”是好了。有的因照搬照抄而失去自己,有的因被动模仿而落入窠臼,有的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失花丢果。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了,语文课似乎越来越难教了。  相似文献   

7.
近一两年以来,班级读书会开始登堂入室,进入了语文课堂中。教师开始用正式的语文课时来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仅在下课前泛泛布置一句“同学们在课外要读更多的书”。在有的学校,班级读书会甚至形成了一股热潮,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们的理念认同度有提高。很多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教材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越来越被教师认同。第二,教师在儿童文学的阅读中得到了乐趣。以前被视为“小儿科”的儿童文学,在教师们…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语文,每个热爱语文的人,就会想到那些温馨浪漫的故事,精美隽永的诗篇,诙谐有趣的文字,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于丹说《论语》“是朴素的,是温暖的”。一部《论语》温暖了中国几千年,传承这种思想的汉语言,也是朴素而温暖的。可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却感觉语文越来越陌生,有时候语文浓妆艳抹,珠光宝气;有时候语文高深莫测,遥不可及。作为母语的语文,她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朴实尤华,舒适温馨。无论是语文考试、语文课堂还是语文教研,都该让老师和学生感觉到熟悉而亲切,就如想起母亲一样油然而生一股融融的暖意。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71):28-29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走进了教育教学领域,将微课程与语文课程整合,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语文微课程:一是因"微"而精致的微课程;二是见"微"而"知"著的语文微课程开发;三是由"微"而"妙"的语文微课群。  相似文献   

10.
语文“决昆仑而来”,语文“涉淇水而来”,语文因水而生,因水而浪漫。  相似文献   

11.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语文味”是到处都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一、高三语文教师的自得与困境 从事了多年毕业班教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深切她”认识到,在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几个主要板块中,复习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有的立竿见影,有的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课件这个随着语文课改而走红的“时代宠儿”,以其“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受师生的喜爱。无疑,这是教育事业的福音,它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但是,如果为赶时髦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就会收效甚微,甚至有害于语文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许多教师正以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但是,我们总感觉不少“新课堂”更多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的开发和利用,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超越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肤浅、浮躁、迷失,在课堂上呈现这样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6.
“壁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飞舞;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是小学语文课本《莫高窟》一文中的一段话,相信我们读了这段话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啧啧称美。其实,语文课本中像这样优美的语言文字比比皆是。问题是有的教师无暇留意这样优美的语言文字,也没有用心去体会这种语言文字的优美。基于唤醒语文教师对“美”的追求,我们一起来说说语文之美。一、语文之美,在于语言之美作为人类交际所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的语言,它的美首先在于诉诸口入诸耳的语音之美和诉诸书入…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股清新活泼的气息。老师们告别了“填鸭式、灌输式和被动接受式”,迎来了“启发提问、合作探究、讨论感悟”等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这在语文教学上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和全国曾出现一股语文教改热。我在江西省教研室充任语文教研员期间,结识了一批改革志愿兵,大多是教龄不长的中青年语文教师。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一种高中语文实验教材“试教本”(亦称“大改本”),江西组织了4所重点中学的8位中青年教师从事实验,作为  相似文献   

20.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10,(6):157-158
一直以来,笔者在进行高二语文复习中,发现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刊的兴趣并非与日俱增,而是随着学习年段的提高,呈一种宝塔型。有的认为,到了高三,语文水平已是“揉成的果子做成的粑”,花了时间,收效甚微,因此“听天由命”,消极等待高考场上碰“运气”;有的不知复习什么和怎样复习,反映说课文看一遍与两遍都一样。对于课本与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