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的诗歌作品中,《自嘲》是历来颇多争议的一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于诗名“自嘲”的含义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具体阐释问题。关于诗名有两种解释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诗题曰“自嘲”是喜怒笑骂的一种表现,是写诗攻击敌人的方式,很难说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董大中也认为“鲁迅所题‘自嘲’二字,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为什么呢?“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要自嘲,又有什么可自嘲的呢?”这里,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把诗题同现实斗争的政治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另一种意见以倪墨炎,郑心伶为代表。倪认为,“本诗题目‘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3.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己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自嘲》是鲁迅诗歌中的名篇。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赞扬,千百万人奉为座右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出自此诗。怎样理解这首烩炙人口的好诗呢? 对诗题的理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自嘲”仅仅是一种“曲笔”。因为,如鲁迅先生这样的伟人是“无需自嘲”的;(董大中:《鲁迅<自嘲>诗小释》)二说“自嘲”乃“表面上”是嘲讽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诗稿序》(郭沫若 )《〈鲁迅诗稿〉》是一篇序文 ,郭沫若在这里对鲁迅的诗歌、鲁迅的书法、鲁迅的伟大人格 ,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仰慕之情。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精炼而大气 ,全文不过二百余字 ,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 ,概括出鲁迅先生“前无古人 ,后启来者”、“远逾宋唐 ,直攀魏晋”的无与伦比的成就 ,如果郭沫若在文学与历史方面没有广泛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 ,绝对写不出如此眼光独到、见解深刻的文章 ,作者的史学家胸襟与诗人风度跃然纸上。本文另一个特点是于无理之处见哲理。古人云“世上无难事 ,…  相似文献   

5.
我在《论鲁迅的抒情散文》一文中说:“本质上富有极高的抒情诗人气质的鲁迅,时代使他成了喜剧家,他以讽刺幽默的笑声,来‘撕破人生无价值的东西’,而讽刺,在鲁迅看来,正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然而鲁迅还是写了诗,正如郭沫若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诗稿·序》)他的各体诗歌共61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无题》一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就酷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惊雷。 早在一九一六年八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词《(晨钟)之使命》中曾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题,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起而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8.
《鹭鹚》最早刊于1919年9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据笔者所知,在迄今为止的近七十年里,除《鲁迅、郭沫若、茅盾著译年表》(吉林师大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编,1976年10月,内部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1月)和《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改题为“鹭鸶”,而且未作解释外,郭沫若著作的各种版本及研究论著,皆依旧题。笔者认为《鸳鹚》应为“鹭鸶”之误,特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加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陈子典同志的大作《采用·变革·创新》,较为了详细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生前对民间歌谣的采取和发展的情况,作为对鲁迅创作活动的研究,作者选择论题的角度,无疑有它独到和新颖的地方.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对鲁迅先生《我的失恋》和《公民科歌》两诗的分析和解释上提出一点浅见.鲁迅的《我的失恋》作于一九二四年.对这首诗的创作动机,鲁迅作过这样的解释: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呵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  相似文献   

10.
我所知道的“偷得半联”──鲁迅《自嘲》注脚一议浙江富阳郁达夫中学蒋冠穆鲁迅先生在1932年为柳亚子书写的(自嘲)一诗,内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颂的名句。在该诗之后,作者题有几句说明式的附记:“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  相似文献   

11.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后收在《彷徨》这部集子中列为首篇。鲁迅先生在集子前面引了屈原《离骚》中的几句诗,有两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三月《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都说明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所谓彷徨,并不是消极的徘徊,而是积极的荷戟求索。一方面,继续为革命而创作,“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自选集”自序》,见全集[四]348页),“对于  相似文献   

12.
《湘灵歌》是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借湘灵的鼓瑟,悼念革命烈士的哀诗。《归雁》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咏雁诗。《湘灵歌》与《归雁》这两首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先说我要发掘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近年来对鲁迅《湘灵歌》的注释、研究、分析,意见很不一致。就这诗中的“胭脂痕”来说,有的认为是指革命先烈的鲜血;有的认为是革命根据地的象征,用来描写革命根据地的生动景象。再如“彤云”,有的说是“阴云”,不是好字眼;有的说是“红霞”是红色根据地热火朝天的壮丽景色,呈现一片火  相似文献   

13.
《道士塔》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之中有许多饱含强烈感情、像诗一般优美的词句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玩味。现分析如下:⑴“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全文的感情基调———悲凉,同时用“朔风”的“凛冽”、“塔群”的“破落”来进一步烘托“悲凉”的气氛,再加上“夕阳西下”一句意味深长的点染,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为中华民族这条东方巨龙受到侵害后的衰弱而感到痛心和愤怒;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来。(2)“……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5.
《题竹石牧牛》是黄庭坚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 ,但对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后人对这首诗的妙处的解释 ,或者黄庭坚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何在 ,都不是很令人满意。陈开勇先生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论证该诗有禅宗“牧牛”喻有关 ,但对全诗的主题分析仍不够详尽 ,笔者认为“砺角”同样与佛教典故有关。本文结合“竹”的意象 ,分析了其中的儒佛因素 ,及其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上正言同志的《鲁迅和郭沫若的两枚同名印章》一文向读者报告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鲁迅和郭沫若不约而同地有过“戎马书生”的称号,并且都以此四字刻过印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该文说:“郭沫若仿鲁迅以‘戎马书生’自喻,不正是他们‘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又一证明吗?”我想对此作点补充:郭沫若的“戎马书生”的徽号,原是革命先烈孙炳文同志奉赠的,郭沫若欣然接受。郭老《怀亡友》诗写道:  相似文献   

18.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19.
这部作品应用电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样式,以新的人物和视角演绎了半个世纪前在冀中平原、在白洋淀水域这一特定时空发生的一段感天动地、惨烈悲壮的抗日斗争故事。在艺术性虚构与纪实性史料的有机融合中塑造出富有真实性内容的不同心理类型,从而在新的社会历史学和人学的高度上召唤鲁迅先生讴歌的“斗士诚坚共抗流”(《题三义塔》)的主题。看了这个剧,让我联想起陆机《文赋》中的一句话:“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编导们把很宏大的题材容纳于荧屏方寸之间,短短的90分钟包含为此庄严的思想、众多的人物、纷繁的矛盾,确有小马…  相似文献   

20.
《自嘲》是鲁迅旧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作既幽默诙谐,又豁达豪放;既金刚怒目,又一往情真;既有冷嘲,又有热讽。“诗之中须有人在”(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确实展现了鲁迅那种个性非常鲜明的思想和风格。然而,对于这首诗,长期以来在其主题思想等方面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解释。笔者夜读拾另,拟分三个部分略陈浅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