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报道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盛的。它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它集中地反映了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的一种内在的供求关系。纷繁复杂的社会十分急促地呼唤着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功能,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中有什么,更关注的是新闻中回答了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脑体倒挂、经商成风、知识贬值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阵痛困惑着人们。对此,新闻报道应该作出回答,而且必须作出回答。因此可以说,深度报道的兴盛,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在新闻领域的必然结果。离开了…  相似文献   

2.
邓涛 《新闻窗》2005,(6):29-29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凭借自身视听结合的传播优势在众多传媒中脱颖而出,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入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即用理性深化新闻报道,是对新闻揭示出其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其基本特征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意义,时下,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信息量的容量多寡之争.快、新、活的时效质量之争,更表现为新闻报道是否有鲜明理性思维倾向和深刻程度之争。在这场竞争中,深度报道是报纸宣传  相似文献   

4.
李峰 《新闻爱好者》2005,(12):57-57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因其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和思辨性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成为各电视台的一面旗帜、一种声音。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职工思想活跃,各种矛盾纵横交织,企业领导人迫切需要有力度、有深度的报道给予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笔就近年来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对深度报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用西方新闻界权威人士的话说,就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现如今,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已被国内新闻传媒广泛采用,同时更受到广大中国新闻受众的普遍欢迎。从美学的角度看,深度报道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关注与垂爱,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的美学特征。 一、宏观思维,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6.
《焦点透视》是湖北电视台的一档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在同类节目中,它的出现要早于全国众多兄弟省台甚至早于央视,填补了湖北电视业无新闻调查类栏目的空白。十一年来,它一直以“层层深入,探究真相”的电视调查为手法,对发生在湖北省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理性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柳萍 《青年记者》2006,(24):47-48
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同人们息息相关。对其有选择地、适时地加以报道,是党报应该负有的重大社会责任。社会新闻报道与政治、经济以及法律或其他报道一样,应当起到伸张正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党报报道社会新闻不是一味地争抢读,而应当是用理性思维增加社会新闻报道的深度,把社会新闻报道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之能给人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盛的。它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它集中地反映了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的一种内在的供求关系。纷繁复杂的社会十分急促地呼唤着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功能,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中有什么,更关注的是新闻中回答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李茜 《新闻窗》2005,(5):47-47
关于深度报道,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咏,揭示其实喷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各种新闻体裁都可作深度报道,几种体裁的融合往往更适合于作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融媒体时代下,大量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融合,广播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中占据有利地位,有效提升自身公信力与权威性,就必须发挥广播深度报道优势,通过移动收听、形象说理以及声情并茂优势在众多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向社会大众带来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广播报道。本文对融媒体时代广播报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重要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本质作理性的揭示。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解释性新闻,进入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在我国迅速崛起。改革开放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我国的深度报道顺应这一趋势,进入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深度报道的特点1、重要性。重要性指题材重大,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意义重大,富有时代感,满足实际工作与广大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徐晖 《青年记者》2007,(3):91-92
深度报道是顺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而诞生的,是新闻界为了满足人们对多变的国际形势的渴求而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受众需要新闻传媒对此做出准确而科学的解释与回答。于是,具有解释性的深度报道应运而生,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它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意义、影响、发展趋势等。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它又该如何发展呢? 现实传播环境: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 我国的深度报道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日益复杂化。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不断撞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矛盾加剧。这一切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受众困惑,他们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关系如何,于是有了深度报道产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正日益为大众传媒和受众所重视。实践界存在一个认识:深度报道要把问题做足。但在受众尤其是学者眼里,许多“做足”了的深度报道不过是篇幅长一些、事件讲得更详细些。理论界的评判标准是:深度报道应该反映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联系,透过现象反映出本质。纷争一直在继续。那么,什么样的报道才算有深度呢?从知性和理性的双重层面出发,寻找深度报道的内在规定性,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用西方新闻界权威人士的话说,就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现如今,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已被国内新闻传媒广泛采用,同时更受到广大中国新闻受众的普遍欢迎。从美学的角度看,深度报道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关注与垂爱,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的美学特征。 一、宏观思维,高屋建瓴 大凡优秀的深度报道,都离不开宏观思维。因为作者要报道的对象是一个广泛联系的动态体系,作者不仅要写出“新”来,而且要写出“深”来,作者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立足于宏观,着眼于整体,把对事实的单侧描述变为全方位扫射,以质朴、凝重、深邃、思辨的笔法和风格观察和把握社会,提出并关注对这一时代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问题。深度报道也正因其信息量大,矛盾冲突明显、思辨性强等特点而深受大众的喜爱。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电视访谈、连续系列报道等等体裁都是适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然而,深度报道的采写毕竟不像普通消息那样单纯及简单,它在选材、采访及撰稿等方面均对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思辨性报道,这一报道是在展现事实的基上融入理性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既为读者提供思辨的事实,又让读者从中得到供思辨的事实,又让读者从中得到一种新思想,它所采用的事实不一定全是新近发生的,但它所触及的问题必须是时下的“热点”,所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有新意,它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新意,它除了深度报道,其理性思考事实的深度,分辨是非的明晰度,都是超道和探讨性报道,一般新闻报道要求可读,可亲,可信,而思辨性报道还要求可思,或者说侧重于可思,实践证明,采写思辨性报道必须注重四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久的战略性经济政策,也是一次持续的深夜迁,它对中国的传媒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可持续报道的主题。本拟论证这个主题内传媒可持续报道的若干话题,提出宏观、中观的报道规划。作强调,中国的传媒有责任给予西部大开发以更多的理性和人关怀;同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种监督的重点,不在于由传媒出面解决问题,而在于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持续报道,使人们的观念逐渐实现从愚味到理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或叫深层次报道,从其内涵上说,它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准确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报道。从其表现形式上看,近几年来出现和运用较多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思辩性报道、综述、述评性报道等都属于深度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是运用理性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大纵深、跨时空地反映人物和事件及其关系,而角度意识和多向性思维是营造深度报道的两大因素。所谓角度就是指报道的立足点,实践证明,角度的选择对报道主题的深化、报道典型的强化甚至报道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在角度上,有大角度,也有小角度,报道既要有大角度,更要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纸深度报道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它是社会转型与发展进步的产物。在信息时代,人们仅仅知道表层的、中层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握深层的、核心的信息,才能认清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发展的方向,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深度、广度上把握社会的脉动。承担起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职能,这应该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有洞察深层信息的四种视角,即:深度报道的贴近性、预见性、思辨性、全息性。党报的深度报道是大有可为的,搞好深度报道,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