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2.
王宇虹 《阅读与鉴赏》2006,(10):21-22,28
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  相似文献   

3.
青梅树下     
<正>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经·召南·摽有梅》我孤独地站在这个山头,记不清是第几个十年了。“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犹记当时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向我走来时,吟出的这句诗。他欣喜于我的一树白花,也欣喜于阵阵淡香,一如村庄的百姓满足于山头嘉树。百姓想得没有诗人多,他们更关心的是初夏时我的枝头能挂满多少青青果子。  相似文献   

4.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5.
屈原,这位伟大而坚定的孤独者,以独特的人格孤军奋战。当他徘徊于汨罗江边的时候,只能孤独地与天地对话,对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质问。他就是《国殇》中那些头手分离的肉身,那些在荒野上飘飞找不到回家的路的魂魄。但正是因为这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境界,这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持,让诗仙李白大声吟出"屈平词赋悬日月"。  相似文献   

6.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诗人以孤独意象入题,营造了不同的诗歌意境。而从审美范畴角度而言,"孤独"意象之美感一曰优美,一曰崇高。以《孤独的收割女》与《孤雁》为例,前者之孤独意象带给读者恬静、愉悦与和谐之感,即优美;后者带给读者灵魂的震颤与敬仰,即崇高。二诗意象之审美与意境迥异,却同样打动人心,唯在情真。二诗意象之意境均是诗人性格情趣的返照,亦是诗人当时当境之真切感受的映射。  相似文献   

8.
读《楚辞》,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招魂》最后的尾声。《招魂》全篇都在描摹天地四方的恐怖,宫室的繁华,唯有最后的一小段属于诗人自己。"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菉苹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相似文献   

9.
齐银风  李志军 《天中学刊》1998,13(3):103-104
映入诗人眼帘的是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人、事。物、景,欲使学生获得与诗人一样的激情与感受,教师必须费一番心思,把僵死不动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生动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意境之中,与诗人同哭同奖,共悲共乐,收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的效果。我们根据经验,总结出诗歌入境教学六法,就教于同行方家。一、因声入境法1.诗句中有明显的摹声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摹声词代表的具体音响用口摹拟出来,造成声波回荡的氛围,由此而入境。如(找植)每章开头一句分别是:"坎坎伐棺兮"、"坎坎伐辐兮"、"坎坎…  相似文献   

10.
作为奈保尔《米格尔大街》小说集中的普通一角,布莱克凄凉的生存处境和不被理解的境遇不仅是身为"诗人"的悲哀,更是以他为代表的独立个体在无比压抑的殖民地现实环境中孤独的体现。本文从小说人物的孤独现象入手,从人与世界的孤独状态和孤独空间两角度试以探讨孤独影子下个体和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孤独情怀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的诗歌中表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更是对人生智性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美学价值。诗人认为时间上难以留住美好事物和碌碌无为是造成人类孤独的主观原因,空间上的相对隔绝使人们互不理解是使人类孤独的外在因素。而诗人逃避感情的抒写原则是其诗歌充满孤独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特区教育》2013,(12):18-19
号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相似文献   

13.
超短诗欣赏     
想像是诗歌的翅膀 诗歌要有灵动新奇的意境,诗人必须有丰富独特的想像。没有丰富独特的想像,李白怎能吟出"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句?李贺又怎能唱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的妙语?  相似文献   

14.
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博得多少人的钟爱,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以月亮为题材,写下了多少千古诗章。其中,有赏月写景的,也有托月言志的;有对月恋情的,也有望月思乡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美不胜举。“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  相似文献   

15.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6.
同历史上许多杰出的诗人一样,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不仅没能拒绝或逃脱孤独体验这一人类精神的樊篱,而且对孤独的生命体验独树一帜,这充分体现为李白诗歌所衍射出来的诗人多层复杂而又相互纠结的孤傲、孤愤、孤寂、孤苦之孤独心理。  相似文献   

17.
漫话回乡诗     
离乡背井、作客他乡的游子,怀乡思亲、念家想友是他们亲切而深厚的感情,归乡则是他们心中强烈的愿望.如屈原<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乐府诗集·乌孙公主歌>:"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一旦踏上回乡的路程,诗人的心情却因自身的遭际不同而显得复杂多变,异彩纷呈.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读古代的归乡诗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8.
同历史上许多杰出的诗人一样,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不仅没能拒绝或逃脱孤独体验这一人类精神的樊篱,而且对孤独的生命体验独树一帜,这充分体现为李白诗歌所衍射出来的诗人多层复杂而又相互纠结的孤傲、孤愤、孤寂、孤苦之孤独心理。  相似文献   

19.
<正>白居易《琵琶行》以其精湛的叙事抒情艺术,流光溢彩的音乐描绘,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成为后人传颂吟咏的经典。诗中诗人内心情思不断变化,呈现曲折动人的复杂容颜,笔者试着从诗人复杂的情感内容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重读经典时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浔阳江头的孤独和寂寥笔者认为这篇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透露出诗人深沉的孤独和寂寥的情怀,这可以从"浔阳江头夜送客"中略探一二。古往今来的送别总是触动人  相似文献   

20.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183;陈风&#183;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