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玉华 《班主任》2003,(10):34-35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  相似文献   

2.
陆顺高 《考试周刊》2012,(89):192-193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如果没有爱.则则任何说教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则任何语言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只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多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因人而异,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鼓励和宽容。 一、给孩子一份信任,就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千遍万遍的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唯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黑暗,收获硕果。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而且这份特别的爱要一直漫延在学生的四周.永远都不消失。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真谛在于一个‘爱’字。”爱,可以由行动来诠释;爱,更要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爱,任何干遍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黑暗,收获硕果。尤其是差生,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指引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24):195-196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唯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表扬激励是一种爱,批评责罚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特别的爱。  相似文献   

6.
爱,就能看到“后进生”长处 俗话说:“媳妇人家的好,孩子自己的精。”是说由于对自己孩子喜爱,便看着处处都好,有时缺点也看成优点。在一个班级里,优生、后进生,都是自己的学生。后进生与优生比,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扶持,格外关心,倍加呵护,才能结出硕果。老百姓种地还知道给叶子黄的、条子弱的苗多浇水,多施肥呢,何况有血有肉有灵性的孩子呢?如果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教育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的教育,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灵。 我…  相似文献   

7.
张小军 《文教资料》2006,(11):52-53
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我校班主任工作多年来认真探求的问题。能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特级教师陈凯老师把成功的教育经验,凝铸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心是教育工作的灵魂”的名言,深深地启发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教育学对后进生所下的定义为: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暂时落后,但仍有转化为中等生或优等生的可能的学…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犹如山泉枯竭一般。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根本,教师的“爱”更像是一把把“神奇钥匙”。它能化作千姿百态的形状,解锁一颗颗或是渴望爱的心灵,再为这些“心灵”不断注入一丝丝耐心、信任、理解、关怀等后,在日积月累中,终将塑造出一个个崭新的、有爱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 ,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语点破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爱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才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常言道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后进生也不例外 ,他们也希望老师多关注。可往往班主任教师就会忽略这一点 ,他们对优秀生比较喜爱、器重。大家知道 ,得不到爱的人更需要有人爱 ,后进生比优秀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爱护。教师应该把关爱的目光投向后进生 ,从“爱”字开始 ,以慈母般的爱去关怀、鼓励后进生 ,…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教学得法,“后进生”大都能得到转化;同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光靠课外拼命补课,而应该进行“综合治疗”。“后进生”大多缺少教师的爱或父母的爱。教师要用感情的泉水,拭亮孩子心灵的窗户。热爱“后进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感染他们,教育他们。因此,教师要经常同“后进生”聊天谈心,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在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融洽的感情。“后进生”学习一有困难,教师就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对“后进生”,要以表扬为主,因势利导,尽可能给他们板演、回答问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通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必须首先赢得学生的亲近、爱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足以让学生信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青年教师如何使学生信眼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就是爱孩子,爱学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奉献给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  相似文献   

12.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爱心,用心灵去感受,用爱去呵护,用爱去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相似文献   

13.
对后进生,只有做到以下五心结合,才能使其脱胎换骨,羽化成蝶。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泽指出:“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本能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特别是后进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更需要爱心的滋补。所以对于后进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应该多关心帮助他们,用心与  相似文献   

14.
陈向阳 《考试周刊》2009,(6):221-223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容易走进爱的“误区”,总是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因为“爱”而过度紧张、承受一定心理压力并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暗示教育、赏识教育、榜样教育等“爱的教育”,可以有效疏导孩子的厌学情绪。让师爱与学生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5.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心诚意关爱学生,用真爱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一位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尊重,是理解,是宽容,是鞭策,是激励。后进生最缺少的和最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保证。一、关爱每个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工作的最高原则,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特别是后进生。由于在学习上的弱势,后进生往往不被别人关注,缺乏自信心,更缺乏优秀学生身上的诸多光环,因而他们更需要教师多一点的“偏爱”。这种爱的力量能使学…  相似文献   

17.
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这么一群孩子,被老师忽略着,被同学轻视着,也被自己放逐着,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后进生。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转化后进生,让后进生早日成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后进生也不例外。只要我们对后进生寄予一定的期望,巧用期望教育要求,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会收到良好效果。一、搭建爱心桥梁,实现心灵沟通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灵,后进生也不例  相似文献   

18.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把成功的教育经验,凝铸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使我们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学生。在教学中,为师者要为后进生撑起一片蓝天,必须"爱"字当头,让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用爱心去塑造学生的心灵。一、付出爱心,培育感情教师要对优等生献出一份真诚的爱,更要对后进生付出真爱。可以说,爱心是通向学生心灵的路径,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自古就被人们认识到的论题,谁都希望得到爱。然而,后进生得到了多少真正的"爱心"?他们听到的大多是批评指责,因而他们往往比较敏感、心虚,甚至怀有敌意。他们总认为老师、同学瞧不起自己,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表现得粗鲁无理。  相似文献   

20.
冯中允 《班主任》2007,(3):47-48
读了《班主任》2006年第10期《“盐”与“汤”的启迪》一文,很有感触,联想起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如果将惩罚教育与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截然分开,转化工作将很难奏效。一味惩罚,后进生要么“硬碰硬”,要么面服心不服;一味赏识,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休提改进。如果把惩罚的“盐”融入爱与赏识的“汤”里,效果将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