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铭 《新闻实践》2008,(7):71-71
20世纪40年代中期,纪实摄影进入了繁荣时期,从单张发展成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图片故事",并且出现了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即摄影创作应该"借最好的一刹那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这一理论作为纪实摄影的理论基础,一直影响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摄影师们对纪实摄影的把握更加准确,且表现出了私人化的特点。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拍摄社会问题成为了当今纪实摄影的主要发  相似文献   

2.
人物类专题片,是一种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个典型人物给予集中、深入报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拍摄人物专题片除了要把握好选题、拍摄技巧、准确解说、优美配音音效烘托以及流畅的剪辑之外,还要使专题片中的人物表现灵魂饱满、情绪充沛、形象突出,既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笔者认为,拍摄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要做好纪实跟踪真实性是专题片的本质特性。专题片在传递信息时,会不自觉地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态度与观点,但观众  相似文献   

3.
以摄影教育中有关纪实摄影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误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纪实证史”的理论误读,以及纪实摄影等同于“单纯记录”、“即兴拍摄”、“宣传照片”等实践操作的误差,予以纠错性的研究。此外,结合当代摄影的风格语境、我国高校的纪实摄影教育现状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型创作挑战,从“教”与“学”两方面出发,对有关纪实摄影教学规范的修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远离"孤独"     
我是偶然读到这组照片的——题为《东京的孤独者》,作者是美联社摄影师戴维·古腾费尔德,获今年"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这是一组拍摄特殊人群的纪实照片,读了,心里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很长时间,我怔怔地面对它,却哑然无语。我感到照片里的每个主人公都不想与我说话。他们有的把背影给了我(见附图一),有的正离我远去,有的低着头;惟一一位面对着我的,还用耳机塞住了耳、用口罩盖住了嘴(见附图二)……  相似文献   

5.
当你翻阅《大写照──1998湖北战胜特大洪水纪实》这部厚达26.5印张的大型摄影画册时,可能不会想到它从选题策划到出书只历时38天。然而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从内容到装帧设计和印刷装订都是高质量的画册。当你进一步了解这部书的出版过程,从讨论制订编纂方案到征集选择照片、编写文字说明......了解到编辑们38个日日夜夜像抗洪勇士那样艰苦拼搏后,你会深深感受到编辑出版者是在用抗洪精神编辑这本抗洪画册。真实性是这部画册震撼人心之处。照片有些出自专业摄影者之手,多数则是抗洪勇士在斗争关键时刻的现场拍摄记录。那呼啸而来的滚滚洪…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于发挥电视纪实传播的特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推出了一批客观性、思想性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的纪实风格新闻专题节目。本文拟从选题和同期声运用两方面,简单谈谈新闻专题片纪实的手法运用中的得与失。就选题而言,纪实风格的新闻专题片集中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7.
特写照片是一组新闻纪实摄影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全景、中景、近景照片共同组成一组全方位、多层次的摄影报道。新闻摄影的特写手法是指新闻摄影者通过对被摄体细致的观察,抓住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细微之处,删繁就简地拍摄下来的取景表现手法。它的取景是局部的,虽然不如其他手法取景的角度广、拍摄的事物多,但同样能载负着新闻信息,并能强烈地传达给信息受众,以小见大,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冲击力,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摄影的特写手法是我们在新闻摄影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手法,一目了然的强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专题类照片的采编过程是一线摄影记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客观实际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照片的过程.专题摄影的根就在于客观、真实,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专题拍摄的组照大都使用纪实手法展现社会风貌、事件.而后,用集体的力量与智息进行编辑,而后在报刊杂志刊物上发表专题组照摄影作品.采编的基本思路,归纳起来,有如下诸多元素:  相似文献   

9.
摄影术从1839年8月19日公布时起至1989年8月19日,整整150周年了。摄影术公布的第3年即1842年5月,就有人用它拍摄新闻,于是就出现了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概括说,就是用摄影术报道新闻,而摄影术,则是用相机把光造成的影象照在感光片上,经过暗室的化学处理程序,固定影像,制成照片。照片的特质,是写真纪实,形象、准确、生动。人们发明摄影,并很快用摄影报道新闻,就是看中了摄影的特质、价值和魅力。摄影术发明后,先是用于照人像、风景、新闻、  相似文献   

10.
请看画面:一艘军舰发生巨大的爆炸,亮光在夜空中显得格外地炽烈夺目,海水倒映着大片的亮光。这是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时英国护卫舰“羚羊”号爆炸的瞬间。在摄影史上,这类军事题材的现场纪实画面是不可多得的。这是因为,拍摄这样的照片其难度非常大。在交战时,摄影记者能深入火线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夜间拍摄,曝光量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因素。至于爆炸的场面,则是典型的突发事件,稍纵即逝,一次没拍上,就难以挽回了。因此可以说,拍摄这样的照片要求摄影记者具有迎着困难上的采访意识、熟练的技术、高度的应变能力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1.
符冰 《传媒》2015,(23):62-64
商业网站的图片频道,除了承载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之外,还开辟了诸多纪实类摄影的专栏.这些纪实类摄影作品在拍摄题材、拍摄对象和拍摄角度中所突出的人文意识,表现出了对世界和社会的深层关注,使商业网站能构筑起媒体的公信力,表达自身的媒体态度,塑造富有责任感的媒体品牌形象.纪实类人文摄影落户商业网站,是人文摄影的一次机遇,也是商业网站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照片配题,画龙点睛,文图并茂,景上添花。一幅精品照片,配题相宜,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添情趣,使读者回味无穷。古时画家对画题有“三分画,七分题”之说,可见画题为人之所重视。“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声的画,一件高超的艺术晶,应求诗书画完美的结合”。一幅精品照片配题,亦是如此。 题图相生 两者同源 照片配题,无论是纪实与写意及新闻摄影作品,都与作者拍摄的主题意识和照片瞬间形象语言有关,也是作者配题的依据和要点。照片作品配题的产生,不是凭空胡编乱造的,更不是立异标新,而是作者在深入生活中,对某一事物的出现,发生情感,通过具体观察、  相似文献   

13.
在风景摄影、大型团体人像合影中往往需要特殊的全景照相机来拍摄超大场景、超广视角的全景照片。过去,拍摄全景照片是专业摄影人士的专利,必须使用昂贵的全景照相机拍摄,否则就只能靠暗房技术和手工拼接的方法来完成.不仅难度大,而且成功率低。而数码摄影技法使普通摄影爱好者用普通的数码照相机完成拍摄后,再用软件进行缝合就可以制作出风光无限的全景照片。  相似文献   

14.
社会知名人物是新闻人物,也是摄影报道的对象。在拍摄新闻人物照片时,往往会有一般化的毛病,如拍摄画家必然是挥笔作画,拍摄作家则是坐在书架前翻书。这些照片都是因为记者对拍摄对象没有深入了解。或者是没有用眼睛去细致观察,从形式上考虑较多而产生的,这样的照片缺乏内涵,就不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这里介绍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三张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照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华罗庚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内容传播方式之一,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人物纪实类短视频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故事,具有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等特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成为“爆款”。关于如何创作优质的人物纪实类短视频,以及相关的拍摄技巧等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厦门广电集团《浪花》栏目的拍摄实践与思考,从摄像的角度,分析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影像特征,探讨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摄像实务和对策,希望对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单纯纪实手法拍摄的电视专题在观众看来是十分有冲击力的节目,但是却有着很多意想不到的缺陷,比如在素材的把握上,瞬间事件的抓拍上,都无法达到设计那样的完美。所以在纪实节目创作的时候,扮演等真实再现拍摄的手法已经成为纪实节目创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真实再现拍摄的时候也有很多方面的注意事项,否则真实再现拍摄的内容过多,有的时候会损伤纪实电视节目本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人们随手打开电视呈现的电视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及性质对其大致分为纪实类和艺术类两种。纪实类的拍摄作品主要分为:电视新闻类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电视纪录片类如《大国崛起》《我们走在大路上》,电视纪实类专栏节目如《东方时空》《新闻1+1》等,而根据节目拍摄现场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演播室类摄像和外景类摄像,电视节目不同,其拍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电视摄像人员提出的拍摄方式要求也不同——要求摄像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电视新闻节目拍摄中掌握精准化的摄像技巧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拍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以其对照相机纪实功效的深刻理解,创立了“专题摄影”,把纪实摄影推向另一个高峰。自从比欧乌1842年拍摄了汉堡大火之后,纪实摄影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以客观再现为追求目标,要求艺术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并能对客观现实进行忠实的再现。一幅作品必须能立即反映出周围环境的客观内容。20世纪初期,纪实摄影家终于走出对一般公共事务作简单纪录的圈子,而去描写受战争、贫困和灾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实片是电视界中的“宠儿”,由于贴近生活,风格独具,达到了以往任何传媒难以达到的程度,所以深受观众的欢迎。正是看中了这一卖点,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争先恐后的拍摄纪实作品,向纪实靠近。这是一件好事,但也应看到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不应一哄而上。纪实手法的兴起,不仅冷落了其他的电视表现形式,而且它在应用与表现中也存在一些误区。1、纪实要争妍百花应盛开勿庸置疑,电视纪实以其长镜头的拍摄,同期声的录音,这一“正在进行时”而有别于其他传播媒介,忠实地记录新闻事实。目前,因为纪实热大行其道,导致了其他的电视…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照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年度档案考核中发现,许多单位对单位公务活动的拍摄工作非常重视,配有专业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有高级的拍摄器材。每当单位有公务活动时,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拍摄完之后,他们往往不知道要及时登记,等一卷胶卷用完后冲洗出来,每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等信息就记不清楚了,无法整理,日积月累,归到档案室的照片信息就是不完整的。档案人员面对这些照片也是束手无策,提供利用就更是难上加难。二、照片的收集环节照片的收集环节是做好照片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收集工作应落实在负责摄像的部门,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