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新闻媒体时而与科学联盟,奋起与伪科学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时而又为伪科学担当“吹鼓手”、“轿夫”,无知地与科学抗衡。所以,对科学来说,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20多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在警示我们,新闻记者要独具慧眼,认别伪科学。一、明确科学与伪科学划界的基本原则要识别伪科学,首先要弄清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问题,旨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维护科学的理性精神。经过人类不懈的探索,哲学家们普遍承认科学的两条最基本的划界原则:可检验性原则和可演绎性原…  相似文献   

2.
“科学神创”运动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利用科学来证明神创论的宗教运动。通过历史梳理与文献研究的方法,笔者对这一宗教运动的始末进行分析,试图展示该宗教运动是如何利用“科学”形象作为外套与论战武器,并最终为广大公众所接受的过程。最终,基于“科学神创”运动中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伪科学对于科学的利用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结合当下中国存在的科学谣言,对如何能够有效避免伪科学论断的再次流行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伪科学出版物及其识别华中理工大学《国际学术动态》编辑部许淳熙当前,科技出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伪科学出版物作品。科学与伪科学的较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出版媒介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4.
人有 《新闻三昧》2005,(9):32-33
首都某报6月3日刊登题为《警惕反伪科学运动扩大化》的章认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学术界掀起的反伪科学运动,是“简单地依靠打压以及武断地断言”来防止伪科学。批评说“对于不同的学术争论,仅凭打压武断地否定,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章作说,应该让各种假说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的选择、“科学的发展是靠各种不同的假说之间相互竞争来推动的,不是靠反伪科学来达到的。”  相似文献   

5.
透过现象看本质——编辑识别伪科学的途径之一邓洁钱文霖书籍、报刊是知识信息的主要载体,无论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东西大都借助这些出版物传播于社会;而编辑在出版过程中担负着“把关”的职责。一段时间以来,反科学或伪科学的东西充斥书刊市场,给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六大”上指出:“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普理念从“传授科学知识”向“公众理解科学”到“科教节目得到了迅猛发展。它突破原有的狭窄定位,变部分人需要为人人都需要。但媒介应充分认识到,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思想、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抵御和防范邪教与伪科学的侵蚀,在突发疫情、灾难面前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7.
一位搞科学的朋友到我家侃山.说到了近来出现立法是否提"伪科学"、中医是否属科学之争,他感叹道:"现在伪科学开始泛滥啦!什么'永动机'水变油',都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报道也如此。真实、客观、符合科学规律的科技报道,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虚假的科技报道则恰恰相反,它如毒品一样麻痹着社会机体,误导着社会舆论,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混乱,其负面效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我们也不时会受到伪科学的侵扰,因此在努力宣传新科技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防范伪科学,时刻把真实性放在科技报道的首要位置,用规范的管理、科学的态度将伪科学拒之门外。本文仅从一线采编人员具体实践的角度,谈…  相似文献   

9.
我国语文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学科教育学的一种,是语文科学和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相互交叉、渗透,互相选择、融合、改造后所形成的新的质、新的理论体系。它不是语言科学和教育科学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植根于语文教育实践,从我国现实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建立起来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语文教育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鸿苓为主编,夏秀蓉、张锐为副主编的一部专著性教材。作者从总论和分论的每一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学的发生、发展、概念、特点、研…  相似文献   

10.
在揭批“法轮功”的斗争中,广大新闻上作者清醒认识到,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识别伪科学,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文化领域和科普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给我们警示,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人们科学健康的思想、工作、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迷信愚昧思想与行为是科普宣传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应引起科普宣传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科普宣传至关紧要 李洪志与他宣扬的“法轮功”为什么迷惑那么多人,造成了那么多悲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国民整体的科学素质不高。…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发明及科普类稿件日益增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传媒的一个共同特色。总体上讲,这对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一些伪科学的整品也混杂其间。特别是最近处理和解决李洪志编造的“法轮功”问题,深入系统地剖析其歪理邪说,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传播伪科学的社会危害性,明确了科学宣传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所谓伪科学,即打着“科学”旗号,实质上却是违背科学原理与常识的歪理邪说,它往往在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未知领域,利用一些幻知与猜测心理,甚至把某类江湖巫术也假以科学…  相似文献   

12.
误入“陷阱” “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民主革命先驱曾深情呼唤的“赛先生”(科学)正款款向我们走来.这是个科学昌明的时代。 有科学,就必然有伪科学。 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的一些记者误入伪科学的“陷阱”,为伪科学鼓与呼,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气功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养生健身、自我身心锻炼的一种方法。一些人却把它宣扬成包治万病的“灵丹妙药”,宣传成推翻了一切前人科学理论体系的“绝对真理”、“终极真理”,把它搞得玄而又玄。我们一些媒体也跟着起哄。一时间,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批判的那样,社会上弥漫着一股  相似文献   

13.
阎平 《新闻知识》2008,(2):41-42
有关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大类,本文初步分析科学划界标准对这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虚假的科技报道种类很多,有宣称突破了现有科学基本理论的假发现,还有报告所谓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的假发明。这些虚假报道常常成为伪科学  相似文献   

14.
伪科学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灾难太深重了,伪科学的影响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消除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伪科学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说着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做着骗人的事情的。但是,骗子们的出场是经过打扮的,他们通常都是穿着整洁的外衣,作出一副吓人的神仙状,而给这些骗子们施行"整容手术"的就是那些"写家"们:许多上当受骗的人,在接触"神功大师"之前,大都是先看了描写大师们种种神奇故事的书而对大师们产生兴趣的。因此,要消除伪科学的影响,不仅要追究伪大师们的责任,更要从深  相似文献   

15.
纳米科技的基础──原子操纵薛增泉一、科学发展的跨时代时期当前人类历史发展的纪元正在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在这个跨世纪时期也正是科学发展的跨时代阶段。物理学家J.Maddox[1]在1993年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走向了末日吗?”一文,...  相似文献   

16.
猖獗一时的“法轮功”组织在强大的新闻舆论声讨之下,已经土崩瓦解,声名狼藉,在这场这一回合胜利之余,人们常常概叹,早该对“法轮功”之类的伪科学进行揭露曝光了,纵观“法轮功”从滋生蓦延到破产毁灭全过程,冷静审视“法轮功”组织上百次挑挑衅围攻新闻部门的恶行,可以看出,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体,其反伪科学的阵地职责是何伪科学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癖结,就实施反伪科学的有效舆论监督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伪科学”(pseudo-science)一词,通常被用来指那些与现代科学理论无法相容、同时又自称是“科学”的学说。本来这只是一个中性词,无褒贬之意。类似的,还可以找到不少冠以pseudo前缀的词,如“拟古主义”(pseudo-classicism),“笔名”(pseu-donym)等。  相似文献   

18.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图书宣传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从广义上来讲,出版和发行行业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出版和发行的活动也受到传播学规律的指导,而且图书宣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必须遵循传播学关于信息传播的原则。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图书宣传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青年编辑的素质建设●刘红薇王海燕一、世纪之交对编辑的需求特点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前进的,从科学发展来看,20世纪末,科学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现代科学正在向专业化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综合性越来越强。从出版...  相似文献   

20.
郑秀娟 《编辑学报》2015,27(1):99-100
从科学自觉意识的定义出发,结合实例阐述科技期刊编辑的科学自觉意识应包括的几个方面:作为科技队伍中的一员,科技期刊编辑担负着科技传播的神圣使命;把好学术关,把伪科学拒之门外;博采众长,让科技期刊实现百家争鸣,推动科技进步;具备科技超前意识,引领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