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品:新闻实践的永恒追求武汉晚报编委会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界提出“多出精品”,从上到下都在呼唤精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精品战略和精品工程,是源于新闻界对自身精品太少的正视,对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增强竞争力的渴求。那么,究竟什么才算精品?怎样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界提出了“多出精品”的口号,有的新闻单位还确定,“精品年”的奋斗目标。时代呼唤新闻精品,“多出精品”成了新闻界的永恒主题。广播,在诸多新闻媒体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面对着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广播工作者不甘心身居劣势,他们要自强,要奋起直追,公开向社会宣布“广播不愿屈居老三”。我  相似文献   

3.
新春伊始,新芽萌动.迎着新闻改革的强劲春风,荆楚新闻国地百花争妍;迎着新闻改革的强劲春风,《新闻前哨》杂志改刊增期.改刊后的《新闻前哨》,将努力遵循全国部分新闻专业期刊座议会提出的“对新闻界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的原则.为促进我省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在《市场指南报》的大力协助下,本刊首期“好新闻作品推荐台”专栏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本栏目所选发的新闻作品,必须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较新的新闻在现手法.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在选发新闻作品(系列篇只选发其中的一篇代表作)的同时,配发作品评介、采写经过、作者小传和作人照片.为办好这一专栏,我们热忱欢迎全省新闻界同仁踊跃赐稿,同时衷心祝愿我省新闻园地奇花异朵,争芳斗妍!  相似文献   

4.
实施精品战略培养跨世纪人才──关于新闻工作要“多出精品、快出人才”的综述刘保全去年以来,部分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要“多出精品、快出人才”的文章,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还提出开展新闻精品年活动,并把1996年定为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5.
精品与人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闻媒体的急速增加,新闻竞争形势日益激烈,读者、受众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出新闻精品既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创名牌、出精品”已成为我国新闻界同仁的共识.新闻要多出精品,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要求更高.在诸多方面的素质中,新闻工作者的人品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作文先进人”、“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为人气质的表现”,正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新闻研究》2012年第2期上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要“以人为本”,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这是针对当前我国宣传思想战线及新闻界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是我国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它对于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发挥其喉舌耳目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企业,依靠出“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新闻媒体,依靠“精品”新闻赢得读者。为出更多的精品佳作,笔者认为记者要苦练几手“绝活”,主攻“四抓四求”。抓重头求分量重头新闻至少应具备这样的特征: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这种新闻或者最先向社会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或者最早提出一  相似文献   

9.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4,(11):24-25
“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是近些年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其作用并对待这样一支队伍,在我国新闻界有不同意见。早期,曾有不少同志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近期,又有一些同志过于相信他们的“报料”,来稿只要“吸引眼球”就必用,导致假新闻泛滥。最近,一些报刊就“新闻报料人”问题展开讨论,人们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精品,已经成了新闻界的共同追求和热切呼唤,“精品年”、“精品月”活动此伏彼起,鼓励出精品的各项措施频频出台,精品力作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成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个个“拳头产品”。实践表明,精品是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的标志,多出精品,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战胜平庸,摆脱浅薄,才能深刻厚重,生动引人,产生人们所期待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将求精品之志化为出精品之行,不断地向社会、向时代、向受众奉献新闻精品呢?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涉深水…  相似文献   

11.
时下,新闻界关于“精品”的提法颇为流行,什么“精品意识”、“精品工程”、“精品战略”等,更是经常见诸报端,一时成为新闻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对什么是新闻精品,其要害是什么,却是  相似文献   

12.
近来,新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新闻写作要向自由的、松散的、不那么规格的“散文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个大胆的改革。本文也就新闻“散文化”这一命题,从广播的特性谈谈对新闻“散文化”的一孔之  相似文献   

13.
人们知道,一个企业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叫不响,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一家新闻单位,如果一年两年出不了几篇精品佳作,或上不了几个名牌专栏,在当前激烈的新闻宣传竞争中是很难立稳脚跟的。但是,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出精品固然重要,正人品却更重要。如果“人品”不正,文章就会偏离方向,写得再好也是枉然。所谓“作文先做人”、“文若其人”等等,讲的就是“精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人品”?依笔者所见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品德、作风、正义、诚实,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新闻工作者在人品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为争版面发新  相似文献   

14.
“多出精品”,早几年已有人陆续提出。到了今年,人民日报、中央两台率先提出了“精品年”的方针,随后整个新闻界都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了。为什么提出这个方针? 从一般的意义说,办好节目,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  相似文献   

15.
从精品到精品群———关于提高新闻整体质量的思考“多出精品”,强调的是精,是多,不是出一个两个,而是出一些、一批,是新闻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从精品到“精品束”、“精品群”,是“多出精品”的内在要求自从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要求,精品,...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多出精品。这一口号于五、六年前在新闻界提出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新闻界改革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新闻媒体自身还是广大读者,都对精品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企盼有更多的精品新闻涌现出来。新闻要多出精品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的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必然会产生许多困惑甚至是对立,这些都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这个“婴儿”不能倒掉───也谈“企业新闻”与“有偿新闻”梅松武“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闻界也普遍认识到“有偿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并采取了不少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使产生“有偿新闻”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净化。最...  相似文献   

18.
1990年8月,我国新闻界在经过长期实践和探讨后,在银川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报社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就“图文并重”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这是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的一大突破,也是我国新闻摄影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图文并重”的认识产生于实践,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完善并发展。四年来,我国新闻摄影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图文并重”符合新闻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受到报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图文并重”,使报纸这一新闻载体插上了强劲的一“翼”,在面临电视新闻的冲击中增强了竞争实力,显示出了强…  相似文献   

19.
促进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写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圆满结束时邵华泽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圆满结束了。这次评奖活动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评委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1991年设立的中国新闻奖,每年一届,是我国综合性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加成市版主编傅加特提出来的新闻定义。这一说法在众多的新闻定义中可谓独树一帜,集中代表了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超常性、趣味性的追求。目前,国内新闻界对这一定义一般持否定态度。但其实,这一定义在新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它将受者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早期的传播理论中,有所谓的“子弹论”,认为新闻对人们的作用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只要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子弹论”风行了几十年,但研究成果和事实都证明该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