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生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社会舆论影响方面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闻所肩负的传媒导向功能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在对民生新闻的采编上要格外注意传媒导向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实现民生新闻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党报热线的定位是民生报道.如果民生报道中缺少了有关农民的报道,就难以成为全方位的、全民生活的报道.党报热线的编辑记者要树立一个“大民生”理念,即党报热线离不开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既要关注市民的生活,又不能将农民的生活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3.
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广大传媒业的青睐,也引起了广大受众和传媒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民生新闻主张平民化的同时又要固守新闻本位,既要重视本土化又要防止地方本位主义,既要关注人文关怀又要警惕过多的负面报导误导受众,强调接近性又要防止媚俗化,强调舆论监督又要防止滥权越位,重视“三位一体”又要防范过度的商业化。总之,我们在繁荣民生新闻的同时要不断地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民本情怀是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民生新闻能走多远?将向何方?如何才能长盛不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民生新闻浓厚的民生情怀。因为关注百姓人情冷暖,引导社会舆论潮流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生命力,也是民生新闻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电视民生新闻从“民生”的视角出发进行监督,以它独特的魅力肩负着平息城市自发的负面社会舆论和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的伟大职责。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更好进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6.
张沈平 《视听界》2010,(6):106-107
民生新闻节目既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力求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既要有说理性、宣传性,更要有可看性、欣赏性、服务性;既要满足观众对"可信、权威"的信息期待,又不能让人觉得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因此,主持人要真实地传播信息,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和观众在精神上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表达出节目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最近几年在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段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火热表现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界甚至整个社会舆论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焦点。尽管民生新闻风头仍劲,但在其繁荣发展中我们也发现民生新闻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如一是有些民生新闻缺乏深度与整体把握;有些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等。  相似文献   

8.
内容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新闻的及时性和公开性都是由此派生的.本文从新闻特性延伸至新闻评论规律的感悟,认为新闻评论来自社会舆论,又作用于社会舆论;同时新闻评论要寓教育读者于服务读者之中,并从实践角度提出了改进党报新闻评论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9.
公益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既要具备新闻价值,又要达到公益效果。好的公益新闻策划能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报道效果,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和公益要真诚“拥抱”,而非“熊抱”。  相似文献   

10.
在《民生新闻的偏向与未来》中,作者何平、牛瑾列举了民生新闻节目中常见的一些偏向:内容琐碎,把娱乐变成了“愚”乐,丑化弱势群体,无意识人格伤害,侵扰私人空间,争做“包青天”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就会背离民生新闻内涵的本质属性。为了让民生新闻健康发展,目前必须实行报道内容差异化竞争,拓展深度空间,实现报道形式嫁接组合,既要稳定,更要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领域是社会舆论的集聚地和发散地,社会舆论中不可避免地潜藏着各种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与推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态势,我国新闻舆论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我们既要正视新闻舆论中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现实存在,又要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摆到重要位置,让新闻舆论工作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伴随受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以及民生新闻的广泛普及,受众对民生新闻提出更高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和新闻采制策略.在民生新闻信息报道中,要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时效性,继而充分发挥民生新闻引导舆论和关注受众生活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陈娟 《青年记者》2014,(33):24-25
新闻评论节目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块试金石,是塑造媒体形象、使媒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法宝,新闻时评节目更是其中的"轻骑兵"。新媒体环境中,电视节目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新闻时评节目必须正确处理和媒体、受众、政府、社会及新闻自身的关系,在价值导向上既要注重收视率,又要启发民智、构建公共话语平台;既要关注民生、解决民忧,又要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柴晓佩 《新闻窗》2008,(2):38-39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的主创人员首次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概念。民生新闻能在第一时间紧紧抓住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播报各类信息,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是以群众发展的角度存在的,以民生为本、反映民意的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无论是从新闻内容还是报道形式上都更加贴近百姓,因而很受群众的欢迎。民生新闻作为各地方台每天的主流节目,报道的新闻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但是同时也应注意新闻报道的深度和高度,在贴近群众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考察广播电视的作用,既要考察广播电视这一舆论工具的功能及其活动方式,又要考察它的活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还要考察主体和客体相统一、活动方式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必备条件。通过现代声像技术手段传播新闻,反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这是广播电视区别予其它相近事物的本质属性。广播电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电台、电视台是新闻舆论机  相似文献   

17.
党报要有效引导和影响舆论,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必须把做强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改进创新的突破口,转变理念,拓展视野,改进报道方式,积极探索党报做强民生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和规律。本文探讨了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严格意义上讲,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种创新,一种延伸。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虽有较多重合之处,但民生新闻无论从新闻内容、采写角度,还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更凸显其"平民视角、服务为本"的"民生"理念。那么,民生新闻如何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有效地发挥服务百姓的社会舆论监督、信息传播等功能?以下将作四个方面具体阐述。(1)从平民视角采写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基本是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息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往往反映的是百姓身边的事,电视民生新闻写作中既要注重导语和结尾的写作,熟练运用导语和结尾写作的各种手法,也要讲究叙事方式,注意"闲笔"的运用,以达到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既要硬件,也要软件。这里包含三个主要要素:阵地、市场、内容。在改进报道内容和手段方面应该做到时政新闻要既正确有用又好看;民生新闻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又要坚持导向;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要帮忙要主动;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要快速有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支好的新闻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