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周金文集成》11914号距末上的两字,以往学者在字形释读上有误,通过观察最新的照片,这两个字应当释作"圣守","圣"字可以通假作"亭",那么"圣守"就应读作"亭守",按照器物命名惯例,这件器物当改称作"圣守"距末或"亭守"距末。《文物》2011年第9期刊布的一件楚国铜矛,发表者未能正确释读出器主名,只能释读作"竞□"。然而从发表的图片可知,器主的名字当是从"力"从"又"从"畏"声的一个字。典籍中"竞"可以通假作"景","畏"可以通假作"翠",因此,这件铜戈的器主乃是战国有名的楚国将军"景翠",这件铜戈当改称为"景翠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一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博新入藏的青铜器不乏精品,颇具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撷取其中六件,作初步探讨:西周早期士尊铸有铭文8字,器主士属于源于地的竹族,世代为作册史官,尊铭为研究商周复合族氏提供了相关资料;西周早期桓父己尊,腹部饕餮纹与鸟纹的组合纹饰值得关注,其主题似源于"神可使鸟"的风俗,而后在战国时期器物上也有所体现及演变;西周早期麤塵甗铸有铭文6字,铭中的""字可作为"甗"字的新证;西周晚期叔带父簋铸有铭文14字,其所饰变形重环纹独特鲜见;杞伯双联鬲铸有铭文20字,为春秋早期杞国国君嫁女的媵器,作为联体器,亦不多见,具有明确的性别指向;王子臣俎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带铭的青铜俎,弥足珍贵,可能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某位公子的遗物。  相似文献   

3.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西周金文中的几个人名用字。义叔簋之,过去著录及文字编的释读皆欠妥当,其字可拆分为左右两部分,左旁从詹鄞鑫先生意见应是捪的表意初文,右旁为夕,整个字应该分析为从夕捪声,极有可能是为晨昏之昏所造的专字。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两西周铜盨的器主之字写作,各种著录及文字编多误析为两字,本文首先肯定了其为一字应释作敢的意见,进而分析其形体下部为"弁",是在甲骨文敢字基础上所作的变形音化。最后讨论了盖铭多出的■字,认为是器主伯敢之名,从名字相因角度怀疑可读作击杀的击。  相似文献   

8.
有些文字方面的错误在报刊上出现的次数多了,大家习以为常,甚至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使用着.如"攸"和"诸"两个字就是这样.如这样一句话:这件事能不能做成功,是同我们的努力攸关的.这句话里,"攸关"被当作"有关"来使用了,可是"攸"和"有"不是一回事."攸"这个文言虚字,在这里是"所"的意思,"攸关"就是"所关"的意思.比如"生命攸关","利害攸关",就是"生命所关"、"利害所关"的意思."攸关"一词既  相似文献   

9.
如今,南京居民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南京市政务大厅",一个"全方位开放,不受天气限制服务"的"网上政府"便会显露出来在眼前。从政务信息到服务指南,从政策规定到做事流程,从做事时间到工作地址等,13大类服务项目,近3万份、27万字的电子公文都可以在网上一览无余。在苏州,300个公共信息亭一连报发表售点、公交站台,一卡在握,水费、电费、液化气费、电话费都可以办妥;要查问政府最新文件、投资需要、招工信息,处理出国、税收工作登记等程序,只要轻轻一点儿荧幕,便可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0.
如今,南京居民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南京市政务大厅",一个"全方位开放,不受天气限制服务"的"网上政府"便会显露出来在眼前.从政务信息到服务指南,从政策规定到做事流程,从做事时间到工作地址等,13大类服务项目,近3万份、27万字的电子公文都可以在网上一览无余.在苏州,300个公共信息亭一连报发表售点、公交站台,一卡在握,水费、电费、液化气费、电话费都可以办妥;要查问政府最新文件、投资需要、招工信息,处理出国、税收工作登记等程序,只要轻轻一点儿荧幕,便可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1.
近年出土于敦煌一棵树汉晋烽燧遗址的元康三年(293年)符信,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西晋实用符信实物。目前学者对该符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未尽之处。例如封泥的一些细节,反映了下级属吏印章与长吏官印不同的特征。简文中有疑问的"贼"字的释读,其实可以找到明确的字形证据。"靡速"一词较可能读为"飞速",是中古口语词的新见资料。"封表"则应是指封印和书写申明规定的文字这两个制作步骤。如果以这件西晋符信为立足点,联系汉简中已发现的"符"类简牍实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汉晋时期部分符形态和使用方式的变化。早期的竹木符主要以剖分方式作为凭信,此后逐渐发展出较简便的以印为信的"封符"方式。后者的使用范围愈加广泛,体现了社会生活管理手段不断趋于简便的走势。从现有资料看,这种符信制度的演进变化应发生在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12.
<正>一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百年军校将帅摇篮"的展览中,有一件被称之为"镇堂之宝"的展品,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叶剑英在该校的毕业证书。叶剑英(1897~1986年),原名伟宜,字沧白,广东梅县人。1917年以南洋归侨青年身份,从马来西亚踏上回国之路,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求学后,特意把名字由"伟宜"改为"剑英",以表达自己在当时中国这所最新式最进步的军校里,"要及时练剑胆琴心",学得丰富的军事理  相似文献   

13.
简化字.前面说过,凡是《简化字总表》收录的简化字都是规范汉字.例如"书"、"笔"、"万"都是规范汉字,"害"、"肇"、"萬"是前三个字的繁体,属于不规范汉字,不再使用(翻印出版古籍、文物古迹、书法艺术作品除外).从1956年国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起,汉字简化工作一直在进行着,到1964年以《简化字总表》的形式,将几批简化字加以归纳整理,发表出来.1986年又将《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并在《说明》中说: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在第二表"罗"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囉],"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瞭"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在学习《简化字总表》时,应当注意这5个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明刻郎瑛《七修类稿》五十一卷本传世甚少,清乾隆时周綮在重刊此书时已说:"惜其书镂版散佚,藏弃家购觅旧本珍如拱璧",可知此书明刻在两百年前已甚为罕见.此后著录明刻《七修类稿》的仅数家,且多浑称明刊,没有交代究竟是何年代所刻,这是因为明刻本序跋中没有直接提到此书的刊行年代问题.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明代同一书版印本《七修类稿》两部,从其版框、字口上看,可知是近于同一时期刷印的.一部原是清内府藏本(下简称甲本),有朱文"乾隆御览之宝"、白文"天禄继鉴"等印;另一部是我馆王贵忱同志捐献的(下简称乙本),存三十四卷,书末有白文"山阴刘石夫鉴藏书"等印识.乙本有嘉靖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