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诗经·大雅·大明》曰:"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传曰"纣居天位,而殷之正适也。挟,达也"。失之。今案"挟"当训"持"。《说文·手部》曰:"挟,俾持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王逸注曰"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持,谓保有之。《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曰"持,守也"。守即保有。"位"当读"立","适"当读"敌"。上古位属物部,立属辑部,物辑通转,二字音近相通。《逸周书·允文》"位之宗子",朱右曾校  相似文献   

2.
编辑浅论     
(一)《说文解字》:"编,次简也."把写着字的竹简按次第排列、穿连起来,叫作编.编好的竹筒,也叫作编.《史记·孔子世家》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编,指用皮带穿起的简册,为书籍之先诃.所以后来即称书籍为编,或编简连称.编次、编撰、编纂、编辑等等以"编"字为词头的复合词,意皆相近.辑,本训车舆,有聚集之义,与"集"通用,编辑,就是编  相似文献   

3.
鄙文《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刊出后。引来郭德茂先生的一篇驳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期)。谓鄙文所列举之古文例句不足以推翻胡适等人对林琴南"方姚卒不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言。"武人东征"之劳苦,一章曰。不皇朝矣",二章曰"不皇出矣",三章曰"不皇他矣"。笺曰"皇,王也",训"朝"为朝觐之朝,"出"为出使,读"他"如字,其支离乖违也甚矣。今案。"皇"当读"遑",遑,暇也,疏训"皇"为"暇"是也。"朝"当读为朝夕之朝,《说文·韩部》日。"朝,旦也"。"出"当读。"朏"。上古朏属之部,出属物部,之物通转,二字音近相通。朏,指日夕月出之际。《楚辞.九恩.疾世》。时朏朏兮旦旦",旧注目。日月始出,光明未盛为朏。朏,一作朏",洪兴祖补注云"朏,日将曙;朏,月未盛明"。朏  相似文献   

5.
《汉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连下读,释"学"为学说。段玉裁引述《汉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后氏、戴氏经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折中刘、黄,但增字解经。叶德辉以"鲁淹中及孔氏学"一读,谓"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淹中及孔氏学所传皆有其书"。张舜徽读作"出于鲁淹中及孔氏",谓《礼古经》一出淹中一出孔壁。王葆玹以孔壁在淹中,删"及"字。上引诸说皆不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7.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越来越将掠夺战争物资重点放在伪满洲国,相继在伪新京、哈尔滨和奉天开办数所大中专学校,大力推行"满洲国建国精神""归源于东洋道德,以图王族协和,日满不可分,王道立国主义教育之实现"[1]692的教育方针,大力宣扬"日满是亲邦,日本是根,满洲是叶,根深才能叶茂"[2]5的殖民思想,精心挑选日本政客和伪满汉奸文人,组成"教科书统制编纂委员会",全面篡改教科书,鼓吹"满洲国"自古就是独立国家,与中国无关;大力宣扬"大和民族"是"天孙人种",是"最优秀的民族","满洲国人"要与日本"日满一心"、"日满一体",以便将"满裔"学生教化为日本帝国的"良民".  相似文献   

8.
方志之兴尚矣。《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说者谓即后世邑乘之权舆。然其文不曰“掌方志”,而曰“掌道方志”,故郑玄注云:“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陵”,明其为口头传说,非有成书也。古人方隅地史,今日所存,莫早于袁康《越绝书》之《吴地》《越地》两传,垂二千年;次则常璩《华阳国志》,将千七百年矣。读《隋书·经籍志》,地理一类,元  相似文献   

9.
"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蔡元培赞语)的胡适见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六经皆史"一句,遂强做解人,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由此又导出钱玄同"断烂朝报"、梁启超"流水账簿"及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诸论。钱穆深以为忧,谓"章氏六经皆史之论,本主通今致用,施之政事。其前有李恕谷,后有包慎伯、周保绪、魏默深,与实斋皆以游幕而主经世……经生窃其说治经,乃有公羊改制之论。龚定庵言之最可喜,而定庵为文,故时袭实斋余绪者。公羊今文之说,其实与六经皆史之意相通流,则实斋论学,影响于当时者不为不深宏矣。近人误会‘六经皆史’之  相似文献   

10.
洪兴祖,字庆善,号练塘,镇江府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人。生于宋神宗元祜五年(1030),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上舍及第。历仕湖州士曹、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知广德军、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绍兴二十四年(1154),因为故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撰序,"语涉怨望,编管昭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享年六十有六。洪兴祖一生好古博学,著述宏富,尤以名物训诂见长,"近世考订训释之学,唯吴才老(棫)、洪庆善为善"。其所著《楚辞补注》,已成为楚辞研究的不朽之作,多为学者称引。其《论语说》"始于不愠,终于知命","其说多可采",亦为学者所重,(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即"多采用之",惜  相似文献   

11.
笔者日前查阅文献,新发现蔡元培先生的一篇序文,该序文为《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998年版)所未收录,《蔡元培年谱长编》(高平叔撰著)和《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孙常炜编著)也未提及。兹迻录于下,并略作探讨:《时间经济法》序[1]1"时哉勿可失","时乎时乎不再来",吾国爱时之格言如此类者,不胜偻举矣;而吾国人乃特以不爱时著名于世界,应酬也、消遣也,耗时间于无用之地者,不知几何人,其或朝夕力行,每日在八时以上,且无所谓休息日者,宜若可以纠浪费时间者之失;而核其效率,乃远不及他国人八时以下之工作。何也?不知  相似文献   

12.
《庚申外史》是研究元末历史的重要史料,作者为权衡.今天所见的《庚申外史》主要有宝颜堂秘笈、学津讨原、学海类编、海山仙馆丛书、豫章丛书等版本.豫章丛书整理出版后,读者使用这个版本较多.关于此书的作者权衡,史料很少,若非此书,恐怕无法留名至今,陈高华先生有《〈庚申外史〉作者权衡小考》一文,对权衡生平进行了考证,颇为详尽.然而在《四库提要》中《庚申外史》的提要有如下一段: 书前别附一序,称"洪武二年,迪简受命访庚申帝史事"云云,不著其姓.详其文,乃《庚申帝大事纪》序,非此书之序,后人移缀此书中耳.考王祎《造邦勋贤录》,称"刘迪简,宜春人,国初征授尚宾副使",则迪简当为刘姓.又考黄溥《闲中今古录》,称《刘尚宾集·庚申帝大事纪》.则此序为刘迪简《大事纪》序明矣.  相似文献   

13.
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三: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著《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三者,才能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14.
漫议通感和移情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自从钱钟书的著名论文<通感考>发表以来,通感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随处可见,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自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于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最后一缕琵琶声,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如水浆之冲激声,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这样的声音,无法让不在现场的人听到,所以用文字来描绘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弥补.这种音如流珠的"目听式"作法古人久已有之.所谓目听,就是不从听觉感受上描写声音,而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构图,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目听的心理基础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功能.钱钟书在<管锥编·大音希声>中也指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感."<庄子·人间世>说:"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这种耳目内通而心无挂碍的心理状态,即是指的通感心理功能.也就是<文心雕龙·比兴>中说的"以声比心","以响比辩"和"以容比物"的审美方式的恰当例证.新闻写作深深地植根于古典文学的沃壤,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借鉴也应该包括对通感手法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