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猎鹰屡屡记录在隋唐的历史文献里,也作为绘画艺术保留在墓葬壁画中。承载着真实社会信息的壁画显然比简单的史书记载更具有价值,猎鹰并不是冷僻的题材,而是与古代贵族生活紧密相连。唐代不仅出现了胡人托举猎鹰的壁画,而且墓室里骑马狩猎俑中还有手持鹞隼者,生动描绘了当时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贵族追求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唐代诗人创造了大量描述猎鹰的诗歌,鹰激活了他们的艺术灵感,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习俗表现。唐墓壁画中的猎鹰不仅贴近墓主人的生活实际,而且反映了他们从生到死的喜好需求,特别是胡人猎师手擎猎鹰的展示,无疑是研究当时胡汉社会风尚习染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2.
“菏泽牡丹甲天下”。牡丹代表富贵、吉祥,人们向往牡丹,遂用木雕、砖雕、石刻、瓷刻、玻璃刻、石膏塑、面塑、泥塑等艺术形式,充实到生活的每一角落,牡丹雕塑由此产生。早在唐宋时期在众多的民间建筑、宫殿建筑、墓门,石棺、墓志四边,以及手工艺品中就已留下牡丹雕塑的艺术。陕西发掘的唐朝永泰公主墓石椁上,每面均刻有折枝牡丹。在洛阳发掘的唐墓中,有两座墓的石门上有线刻牡丹。唐代“开元通宝”的背内廊上下左右就嵌着牡丹花纹,外廊也刻有藤蔓状牡丹。洛阳发现的北宋画像石棺上,多雕刻有牡丹。现存放于山西解州关帝庙中的北宋铁香炉上也…  相似文献   

3.
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战国墓中出土的圆雕勾喙蹄足有角神兽金铸像,带有复杂多元的文化元素,既有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造型特征,又融合了欧亚草原斯基泰艺术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传承关系,其所具有的神秘信息有待解读。从语源学、文物学、艺术学角度对神兽金铸像造型的分析表明,其所具有的勾喙、蹄足、长角、有耳鸟首等特征,与先秦两汉古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历史、风神形象等信息重合,并且传承关系密切;与欧亚草原艺术中常见的勾喙蹄足后蹄反转的神兽造型、中国北方草原鹿石上的神兽形象相似,相关性显著。本文认为,神兽金铸像的母题来源是风神飞廉,文化内涵源于商族的鸟图腾、草原文化和巫文化的鹿图腾,兼有嬴秦族的龙图腾和古印欧文化的双头神兽形象元素,呈现出交互杂糅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大型砖室墓及河北、山西出土的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的墓室中,出土一种戴尖角帽的胡人画像砖或俑。现有证据表明此类文物在墓室中的含义,与古时方相氏于大丧时开路驱邪镇墓的作用有关。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腊日村人戴胡头逐疫的记载,可知用胡人代替方相氏为南朝荆楚风俗。在1957年出土的河南邓县学庄南朝系画像砖墓中,胡人画像砖与墓室仪仗画像砖、仪仗俑,共同构成一个墓葬卤簿体系。此类墓葬卤簿体系形成于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墓葬中。已公布的材料中,以邓县学庄画像砖墓的卤簿体系较典型,它对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中墓道仪仗壁画与墓室仪仗俑共同组成的卤簿体系,产生了影响。襄阳之所以产生此类墓葬卤簿体系并向北朝传播,可能与其在南朝特别是萧梁时期成为一大政治文化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竹木、简帛、石刻、纸本书籍大量出现。图书机构正规,管理规范。图书类型有私人、皇家和官署藏书、寺院藏书等多种形式。纸的出现、图书形式的丰富以及为中央专制政权服务的图书管理政策,成为秦汉图书管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秦汉以降,石刻就成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献载体,同时也是各类文学作品包括赋赖以保存与流传的一种媒介。但迄今为止,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石刻中,却未发现赋作。辞赋作品出现于石刻中,就目前所知,最早始于隋朝,具体年代是在隋大业年间,刻的是曹植的名作《鹞  相似文献   

8.
康东福 《云南档案》2008,(10):13-13
<正>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华山万松岗,有一座集地方民族特色、石刻艺术、历史事实为一体的墓,该墓的墓表上刻着"百战之功光祖国,千秋不朽伴名山。"古剑藏山龙化去,长松映月鹤归来。"这就是被石屏袁嘉谷称为:"文而能武,国而忘家,纵横扫荡于数千里之邻省。功赫赫,名巍巍,仍不失儒生面目"的杨益谦先生墓。墓的中碑上刻着"陆军中将楚大师管区司令杨竹君墓,"为民国时期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和云南名士李根源题。  相似文献   

9.
海淀区的清代墓碑 1.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内的清代墓碑 西直门外动物园后身的长河北岸,有一座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真觉寺,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大修后,因避雍正帝胤稹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上世纪初,大正觉寺被毁,仅存建于明成化九年的金刚宝座佛塔,成为大正觉寺具有代表性的象征。须弥座式台基上的五座金刚宝塔,其造型兼有古印度与中国古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外合璧建筑。久而久之,以五座金刚佛塔叫响的五塔寺成为该寺之俗称,真觉寺或大正觉寺反倒没人提及了。1986年10月,五塔寺被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十多年来,该馆共收集保存了2400余件珍贵石刻文物,分成功德碑、墓志铭、会馆碑、宗教碑、石雕艺术等七个展区供游人参观。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岩石上镌刻文字,是许多国家和民族书史记事的一种手段。近代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古代东方各国、希腊和罗马都留下了大批石刻档案,它们是研究上古史的第一手史料,在世界档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古代东方国家的石刻档案石刻档案曾广泛形成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会盟立约、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记事,以昭示各方,流传久远。外国的石刻档案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逐渐形成,它们通常被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等石质材料上。如在历代法老的陵墓──金字…  相似文献   

11.
歌舞游宴的传统,能文能诗的蜀伶活跃于官府私第,兼之山川地土养成的灵心慧质,更有汇聚八方的文化交融,是川南宋墓石刻的社会成因和历史背景。以整个南宋为底色,从艺文的角度来审视川南宋墓石刻,并兼及"物"的考校,可以发现与"诗"(此中总括诗词歌赋与剧曲)相应的许多生活内容,这里有着对细节的格外用心以及随之而来的于表现内容的择取和表现形式的若干独创。虽然是墓室营建,但设计者和制作者意欲展示的依然是世间声色:快活、明朗、热闹。此外它的难得尚在于,古人言写真,即今所谓"肖像画",墓葬艺术并不在论列之内,然而掌握此项技艺的画手、刻工数量必然不少,他们与宋人笔下的写真高手当是声气相通,而成为推助肖像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人群。川南宋墓石刻正是出自这样的创作者,今再现世间,对美术史来说,也是具有认识价值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在中方县龙井村天锅田墓区发掘的M113是一座出有铜礼器的墓。该墓无论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及器物形态等方面都具有楚墓的特征,但处于楚墓的最晚阶段。抽象兽形敦纽、足极矮,仅存遗形。铜鼎、壶的形态也较晚,具有典型秦代器物的特征。蟠螭菱形纹铜镜以及涡纹滑石璧也是流行于战国晚期至汉初的器形。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该墓的年代应为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13.
翻开<山东省图书馆九十周年纪念专刊>看到22至23页和28页上印有两幅一大一小现已不存在的珍贵历史照片,大的曰"汉画堂",小的曰"金石陈列室",这个"金石陈列室"就是宣统元年(1909)山东巡抚袁树勋上<奏东省创建图书馆并附设金石保存所……>里提到金石保存所的陈列室,在建遐园时同"海岳楼"、"宏雅阁"等一起建成的三间砖瓦木结构平房,名曰"碑龛",位于玉佩桥的西北角,座北朝南,北靠大明湖,室内陈列汉、魏、六朝等不同时代的石刻、石雕,其中有北魏正光元年素壁墓志,北齐古业寺造像,以及清代文字学家桂馥的<说文系统图>和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云庄记>等石刻.  相似文献   

14.
根据墓葬形制,东北地区蒙元墓葬可划分为两大类八个类型,结合随葬品种类、墓葬装饰风格和纪年墓资料,可以将其分为三期。在分型分期的基础上,总结东北地区蒙元墓特点,并对不同形制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认为室墓主要受辽墓影响,石椁墓主要受金墓影响,砖石椁墓受高丽文化的影响,随葬器物、墓室壁画、墓上设施则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体现出辽文化的复振、女真文化的骤衰,以及中原汉文化因素影响日益加深。物质文化的演变是政治情势发展的映照,金元之际,蒙古人与契丹人联合抗金,迫使东北地区女真势力大为衰减、退却;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汉文化在东北地区持续发挥影响。同时,由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以及族群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在文化面貌上更为丰富,总体上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与涵化。  相似文献   

15.
<正>艺术奇葩——山东汉代画像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雕刻在墓室、祠堂、门阙等建筑物上的石刻艺术品。作为我国古代为墓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汉画像石刻融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于一体,主题鲜明,深沉雄大,体现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特色和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16.
少写了一笔     
不久前,新华社播发了发掘唐代永泰公主墓的新闻,过了两天,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关于永泰公主的事迹》的短文。把两篇稿件对照读一下,既了解了永泰公主墓的现状,也了解了永泰公主的历史,给人增加了不少的知识。如果单单就新闻来说,里面尽管说永泰公主墓是“解放后发掘的唐代古墓中最大的一座”,“墓里出土的文物,有成组的大型壁画、石刻线画和一千几百件随葬品”,并且详细的描绘了墓地的陈设和各种文物的状态,可是看了之后,总有点美中不足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未央宫"为西汉政权建立后建造的皇家宫殿群,是西汉权力中心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特点和艺术精华。在建筑造型、色彩表现上体现出汉代建筑独有的艺术意蕴,开创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艺术先河。  相似文献   

18.
张宝和 《大观周刊》2011,(51):65-65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体,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与世界的交流.同时多元文化的入侵也更加严重,相对于外来文化的互补,本土文化出现自强的一面是很正常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与外来文化的多年碰撞交流中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表面上看来,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互相吸收互相拉扯的过程,但其本质是两种文化互相交合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爵士乐与摇滚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分析.阐述了西方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9.
《墨潭山房记》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访碑问古,本是古代文人闲暇之余的一种雅趣。近代以来,此流风余韵犹存,访碑者不乏其人。朱德昔日在云南讲武堂的老师、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印泉)离政息影,避居苏州,在葑门十全街购得一所园林式旧宅,以谈艺论文为乐。此公好古成癖,喜欢登阜陟岭,于丛篁芜草间搜寻碑碣石刻,拓印收藏。然后旁参稗官野史,钩沉考证,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为文坛一时之佳话。位于苏州西小王山麓三国东吴丞相顾雍墓的发现,也归功于李根源先生。他从志书上发现有关线索后,就遍访附近村民,并据顾氏家谱的记载,确定了顾雍墓的具体方位和墓碑,重新立石为界,植树护墓,保…  相似文献   

20.
合浦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掘墓葬已达1200余座,丰富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各类随葬器物为研究墓主族属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本文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剖析墓葬所体现的多元文化因素。研究认为,合浦汉墓的墓主人除越人、汉人和楚人外,还可能有域外人种。越人以土著越族为主,在早期发展中南越和吴越等一些外来越族不断迁入;汉人主要为戍卒、无夫家女、因罪发配的官员及其家人、避难人员以及中原派遣的官吏等;楚地与岭南交流频繁,墓主也应有楚人后裔;所体现的域外文化因素,当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诸如出土波斯陶壶等舶来品的寮尾M13b,其墓主可能为客死合浦、无法归葬的域外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