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吴宽家族产业的东庄,在李东阳所作《东庄记》、沈周所绘《东庄图》等文图的宣扬下,跻身于明中期苏州名园之列,被记录在《(正德)姑苏志》中。围绕东庄,吴宽家族营建的实景、文官们的歌咏文字、沈周绘制的图像间形成复杂交错的关系。本文从梳理实景、文字、图像三者间关系入手,将《东庄图》置于吴宽塑造、传播故园东庄之文化意涵这一原初制作情境和观看情境中进行观察,重新思考《东庄图》图像意涵的传达与构建,以及不同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周是我国明代的杰出书画家,他的传世作品有《沧州趣图》、《秋林话旧图》、《庐山高图》等,并著有《客座新闻》、《石田集》等大作。本文拟述要沈周的绘画风格与造诣,以再现这位吴派开创者的绘画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3.
沈周师承多位名师,在这些名师的熏陶下,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高超,运用刚柔并济的手法将山水表现得气势雄浑,将花鸟表现得惟妙惟肖,大大提升了文人花鸟艺术的品位,因此沈周被视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相似文献   

4.
沈周《桃花书屋图》轴,系20世纪80年代由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时隔3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2年末举办了"名家珍品集萃—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使此图得以与公众见面。据有关文献对于沈周《桃花书屋图》的著录,署款沈周的《桃花书屋图》在历史上曾出现两个版本。目前所见"国博本"《桃花书屋图》最早由明代李日华著录,之后百年隐于民间,流传过程不详,清中期重见于钱载著录,后入藏怡亲王府,其后流传有序。而另一版本的《桃花书屋图》先后被明汪砢玉、清卞永誉以及安岐等人著录,清中期之后则不见踪迹。综观"国博本"《桃花书屋图》的笔墨与用纸,当属沈周画作无疑。另一版本《桃花书屋图》至今下落不明,以现有资料而言,无法判断其真伪,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光绪朝中期,围绕权臣孙毓汶,形成了由张荫桓等朝中要员构成的京师官员书画鉴藏群体.民国时期,《艺林月刊》所连载的孙毓汶与张荫桓"商榷书画"的五十通书信——《孙莱山遗札》,是研究孙毓汶书画鉴藏活动及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考证系年可知,这批信札写于1895年11月至1896年4月间,因甲午战败而引咎致仕的孙毓汶,居于北京城南丞...  相似文献   

6.
"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是绘画品评的六个标准,也是绘画创作的六项原则,在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六法"的标准欣赏、品评这幅有着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相似文献   

7.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之间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和态度,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人力车夫群体文化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具有地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从个体层面探讨突发事件中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在分析不同网民参与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对人口学变量、媒体使用与社会心理因素完成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活跃网民的公众参与意识、群体认同感、群体相对剥夺感、政治效能感与主观规范显著高于非活跃网民。社交媒体使用、群体认同感与内部效能感是网民参与事件的关键动因;事件严重性感知、群体相对剥夺感和主观规范是活跃网民参与事件的动因,公众参与意识、孤独感是非活跃网民参与事件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期以来,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出现了中国书画史上著名的"吴门画派"与"吴门书派"。而文徵明作为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同时也是吴门文人的代表和核心,事关他的一切,都将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近年来,身居台湾的无锡荡口华氏家族后裔向无锡博物院捐赠了一批重要的与华氏家族有关的古书画和古籍碑帖等文献资料,其中的行草书册《文徵明父子致华夏家族信札》就是一册新发现的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和华夏、华世桢、华泮等华氏家族人物交往的新史料。该信札原为华氏后人经年秘藏,其内容虽非全部关涉书画鉴藏,且多以日常琐屑为主,但这也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仅纯粹建立在对于书画鉴赏收藏的共同爱好上,也建立在紧密的其他利益基础之上。就书法本身而言,文徵明和文彭的书信字体皆为草书,且和二人常见的书风极为相近;而文嘉的字体则为行草,在现存文嘉书画实物中极为少见,略逊于其父兄。  相似文献   

10.
安瑞琦 《视听》2022,(3):128-131
线下剧本杀凭借沉浸式体验和全过程沟通互动的特性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条重新回归面对面交往模式的新路径.数字化交往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交往,线下剧本杀为人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线下剧本杀中青年群体的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可知,青年群体亲身参与游戏实现身体在场,游戏规则划定了玩家群体边...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网络圈群交往的主要群体,现运用“个人利益—普遍利益”的视角剖析当前青少年圈群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从媒介时代的青少年存在方式、娱乐生活、青少年行为三个层面阐述了移动社交圈群中青少年交往道德风险的形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移动社交圈群中青少年道德风险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晚明重要的文人画领袖董其昌,一生交游广泛。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与江南地区诸多文化名流、官员及书画鉴藏家往来密切。这些交游不仅对其科举仕途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其最终成为一代文人画理论家与旗手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关于董其昌为诸生时期的交游活动,学界通常认为他与晚明著名的文坛领袖、学者、显宦、书画鉴藏家王世贞相识并交好,而本文经过梳理与考析有关史料,认为这一说法缺乏可靠的依据。实际上,董其昌不仅与王世贞之间缺少直接交游的史料证据,而且与太仓琅琊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除了王世贞曾孙王鉴之外)之间,也殊少密切往来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19):36-42
理解不同类型个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网络公共事件的特点与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群体中人格特质对媒体信任和网络公共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行为可二分为围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2.高外倾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中居于主导地位。3.高宜人性和神经质群体更倾向于围观事件。4.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媒体信任度,而媒体信任度与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呈正相关。5.性别和学科背景对大学生网络公共事件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书、画、印的结合,为中国绘画艺术所独有。在书画上用印,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创造,在东方艺术中颇具特色。印章与书画的结合约发端于唐代,标志着印章从单一的信用凭证实用功能而转向艺术化。后经宋、元两代发展创新,到明清时期,印章艺术已达到了流派崛起的鼎盛时期。 书画鉴藏印在书画上不仅具有持信功用,而且在书画领域里也具有另一种表现形式。鉴藏印的开始使用并无什么目的,但不久人们就发现了这种用印方式对书画作品具有完整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在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媒介行为对他们的观念变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各种传播形式对我国城镇居民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作者在这次研究中,以人们自述的社会交往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回答了有关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否、以及怎样与他们的媒介行为和观念现代化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就交往行为特征、交往行为与媒介行为的关系和交往行为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等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指出:在我国,一,城市化程度提高,人们的交往活动水平也相应提高;二,具有使用印刷媒介能力和条件的居民,其使用印刷媒介的频率越高,参与社会交往也越频繁;三,在交往行为和媒介行为中,媒介行为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宫廷医官精通医术,兼修儒学,依靠皇帝的信任与宠遇而在仕途上进身有阶。至明中后期,经世致用之风渐起,行医济世成为习儒之外人们步入仕途的另一门径。"传奉"等升迁方式使得医官群体快速增大,引起了文官的恐慌与不满。文官通过重定管理制度等方式,对医官的选任、考察进行约束。而与朝堂之上的复杂处境不同,医官凭借医术与医德赢得士大夫交游圈的认可。本文通过政治处境、管理制度、舆论环境等方面,探讨宫廷医官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医官在政治上与社会中的不同境遇。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日本南画和文人绘画离不开"文人"这一概念。日本的文人概念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纵观日本的历史发展,没有像中国那样形成明确的整体的文化群体。日本南画的产生情境不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也没有像中国那样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文人群体的文化品行对一个画种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只是作为一个绘画流派存在。江户时代之前的文化群体基本上由僧侣、贵族、武士构成,江户时代后期,商人也参与到南画创作中来。他们从事绘画活动的目的不同,艺术品味不同,在南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可以说是他们合力完成了明清文人画在日本的南画演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无锡博物院(原无锡市博物馆)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指导下,从江苏省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了一幅元代大画家倪瓒的山水画《苔痕树影图》。根据作品中的画面诗文,始知该画是倪瓒为其友人江西贵溪正一道徒安素居士汪大椿而作。该绘画内容与笔墨均甚简洁,鉴藏印章较多,但并不见诸明清以来的书画著录。本文在对画面图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文献和鉴藏印玺的考辨,认为这些流传有绪的鉴藏印章是抬升该作品价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沈周(1427—1509)是明代首屈一指的画家,在中国画坛上,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享有很高的声望,为时人所尊崇。他“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武、陆游,字仿黄庭坚”。(《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为人耿介独立,隐居故里,终生不仕。 综观他的  相似文献   

20.
新见李东阳撰《明故御用监太监掌浣衣局事傅公墓志铭》《明故司设监太监韦公墓志铭》,记述了明代宦官傅庆和韦记的生平及内廷任职情况。在明代,一些宦官权如外廷元辅,一度和士大夫分庭抗礼。李东阳位居士大夫阶层的顶端,却频频为宦官撰写墓志,所撰墓志又均未载入其文集,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与宦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