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种类甚多,主要有食器之鼎、簋、甗、鬲,酒器之爵、觚、卣、觯、斝、瓿、尊、彝、壶、罍,水器之盉、盘,乐器之铙,兵器之钺、戈等。这些铜器几乎涉及青铜器各类别,其在同一墓葬中常常与单一族徽铜器的种类不同,而铸造则显得比同墓所出单一族徽铜器的形体小、器壁薄、重量轻。复合族徽铜器见于同一墓葬,往往有主次之别:有些可能是墓主的子女及其配偶所铸造,有些可能是墓主的亲朋好友所赠送。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共有17种组合,有关墓葬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确定墓主生前绝大多数都是中小贵族,而随葬复合族徽铜器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与其它铜器配成一套或一组礼器,并不在于体现其族氏属性。这些情况表明,复合族徽可能不代表族氏组织,而仅仅是族氏关系,即为同族分化、不同族氏联姻或联盟关系的表示。  相似文献   

2.
根据墓葬形制,东北地区蒙元墓葬可划分为两大类八个类型,结合随葬品种类、墓葬装饰风格和纪年墓资料,可以将其分为三期。在分型分期的基础上,总结东北地区蒙元墓特点,并对不同形制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认为室墓主要受辽墓影响,石椁墓主要受金墓影响,砖石椁墓受高丽文化的影响,随葬器物、墓室壁画、墓上设施则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体现出辽文化的复振、女真文化的骤衰,以及中原汉文化因素影响日益加深。物质文化的演变是政治情势发展的映照,金元之际,蒙古人与契丹人联合抗金,迫使东北地区女真势力大为衰减、退却;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汉文化在东北地区持续发挥影响。同时,由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以及族群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在文化面貌上更为丰富,总体上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与涵化。  相似文献   

3.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4.
汉代较多墓葬砌建墓垣用于保护封土,并与丧葬需求相结合,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和作用,内容与内涵也不断丰富。考古发现的汉代墓垣已有相当数量,地域上既有集中也有零星分布,有较多明显特征。汉墓的墓垣一般为1-2重,具体位置、平面形状存在不同,砌筑材料及砌建方式亦有差异,反映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折射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关的内容。汉墓的墓垣对于辨识原有封土的形状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讨汉代墓葬封土的发展和变化。墓垣与墓地围墙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面积、功用、配套设施及与封土距离远近等方面,文献关于汉墓围墙的记载较多,可能与围墙明显体现墓主身份等级有关,而墓垣相对低矮,较高等级墓葬极少使用是其少见于记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检测叶家山墓地出土人骨的锶同位素比值数据,讨论了墓葬排序、墓地人群构成及可能来源、葬俗与人群的对应关系等问题。三座曾侯墓中,M111和M28墓主为外地人、M65墓主为本地人的结论支持了M111最早、M28次之、M65最晚的推测,墓地下葬顺序也应是南早北晚。外来人口中性别比例的变化可以揭示墓地人群构成的变动,与墓地作为曾国始封地公墓区的性质相合。通过比较锶同位素比值数据,M111、M28、M109墓主等曾侯及其直系亲族可能来自郑州—洛阳地区,由此推测西周早期的南宫氏封地可能位于这一地区。本文对墓地殉牲及采用特殊葬俗的人群来源也有推测,同时指出所谓“南方风格”器物对应的人群可能来自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8.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在汉代主要为朔方、五原、云中、西河、定襄和雁门诸郡,现今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汉代墓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该地区汉墓葬俗、随葬品和人骨资料的梳理,发现居住在此地的人口主要为汉人、匈奴人,还有可能有少量羌人和鲜卑人;而汉人又可以析分为地方官吏和贵族地主阶级、军事首领及各时期迁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移民等。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应国墓地两周时期墓葬包括应国贵族墓和楚系贵族墓两大类。本文通过对该墓地发现的两座楚系墓葬M10、M301出土器物的细致分析,发现其墓中铜器并非一时制作而成,在对各类器物进行综合对比后确定其墓葬年代当属战国早期早段,其中M10的年代相对略晚。其后从这两座楚系墓葬的墓向、礼器制度及用玉风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墓主身份进行了系统分析,证实此两座墓墓主并非楚人,而均属于已楚化的应国贵族后裔。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墓地总体布局及各墓葬年代,认为在应国墓地中两类墓葬虽然分区而葬,文化面貌风格迥异,甚至年代存在缺环,但其族属始终未变。墓地整体反映了两周时期应国历史的兴衰变迁以及这一时期楚应关系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2003-2004年殷墟孝民屯揭露了成片的晚商墓葬,鉴于资料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本文试对其进行分区研究,探究其所反映的族氏组织情况。以往主要依据墓葬的空间聚集程度,对墓地进行区组划分。观察孝民屯墓地,我们认为墓向、随葬陶器组合等葬俗特征也应是划分墓区的重要依据。因此,依据墓葬的空间分布与葬俗特征,对孝民屯墓地原有的分区方案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之后的墓区内部葬俗统一性较强,墓区之间的葬俗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它们应是属于不同族氏的"族墓地"。然后,考察墓地内不同性别墓葬的分布,发现夫妻异穴并葬习俗并不流行。最后,根据墓区的不同规模,推测孝民屯墓地存在两级族氏组织,认为"族墓地"的存在是族作为社会活动基本单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墓主的研究一直都是汉代诸侯王陵墓研究的重要课题。受限于材料,有关汉代长沙国王陵的墓主研究相对薄弱,墓主信息很难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以风盘岭汉墓为例,发掘者初步判断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早中期长沙国某代国王或王后,结论略显宽泛。本文通过对风盘岭汉墓出土陶鼎、泥钱和铜镜进行比对分析,在发掘简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墓葬年代为文景之际至武帝前期。继而通过排除法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同时期长沙国国王或王后展开分析,进一步判断风盘岭汉墓墓主以长沙戴王王后的可能性最大。本文还梳理了目前为止汉代长沙国王侯一级高等级墓葬在汉代临湘城周边的空间分布情况,初步认为吴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岳麓山周围分布,而刘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谷山周围分布。  相似文献   

17.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1月—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郧县龙门堂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77座。其中M36和M38形制较有特点,虽遭破坏,但墓底器物保存完好,随葬品组合完整,是研究鄂西北地区低等级汉代墓葬的新资料。M36形制较为特殊,属于刀把形土圹砖底木椁墓,M38为长方形土圹单室砖墓。两座墓葬墓主的地位不高,属于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墓葬规模不大,葬具为单棺单椁,漆棺彩绘,共出土陶、铜、铁、玉等质地随葬品51件,铜钱196枚。推测M36年代为西汉晚期,M38年代为东汉初期。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中原与楚交界地区汉代砖室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咸阳唐代苏君墓自1963年发掘材料公布以来,对其墓主人学界多有考证,一般认为墓主人是唐赠幽州都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然从苏君墓的墓葬元素,如木门、壁画内容、天井个数、墓地位置等分析,发现其中尚有可疑之处。在初唐至盛唐时期甬道内设置木门的墓主人为李唐宗室或外戚,苏君墓墓道内的青龙白虎壁画亦见于同一时期的李唐宗室成员,加上该墓紧邻窦诞和襄阳公主合葬墓,综合已有研究,推测墓主更有可能为李唐姻亲,墓主人为南昌公主和驸马苏勖的可能性最大。苏君墓墓室内的殉葬器物多被扰乱和砸碎,且前室两侧设有小龛,墓底铺砖也被破坏殆尽,仅墓道内的壁画及前后两墓室穹顶所绘的天体图保存完整。苏君墓中这些不寻常的现象除早期盗墓和被水冲过等因素影响外,似是一种有意破坏的迹象,或因僭越制度而遭到毁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