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产业区域转移是受经济发展带来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化所驱使的。基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绝大部分地区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目前还不具备实行较大规模的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为目标的产业区域转移的现实性。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区域转移多为初级形式,且规模都不大。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只有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是合理的。根据对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消除,转化不可实现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民工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并不是永远都可以得到满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在我国的特定条件下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民工荒”。因此,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势利导地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农民工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韩云昊 《天中学刊》2002,17(6):17-20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的研究,是一个国家(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综合国力和人口素质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工业化充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次质的飞跃。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发展含有“适合的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促进科技发明与创新,加速工业化进程,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替代效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改变了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引起我国东西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逆转,削弱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动摇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础,直接阻碍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出。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有利于一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依据竞争优势理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推进要素、完善的资本市场、相关产业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9):41-46
我国人口多,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近年来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受到了挑战,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积极研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利用SIMCA-P软件研究汇率、劳动成本、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教育支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情况。PLS回归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呈正相关,劳动成本、人力资本和教育支出与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我国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动态发展的现代比较优势产业。目前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仅仅表现在数量上,仍属于低层次劳动力特点的比较优势基础,应促使劳动力要素向技术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升级,通过构建产业的比较优势基础,促使比较优势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和发展壮大,是我国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也不例外.本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界定,分析其特点,指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意义,并总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辩证看待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短期内受益最大的纺织和服装业 ,也将面临挑战和危机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不仅要受到外部市场有限性、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目标以及西方国家仍可能以各种名义出现的贸易限制措施的约束 ,而且其自身内部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为此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尤其《纺织品和服装协议》有关条款的研究 ,趋利避害 ,扩大入世后的回旋余地和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则必须对纺织企业规模及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更新技术设备 ,在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业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有步骤地鼓励和引导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和产业转移 ,并注重推行品牌战略 ,争取以名牌产品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阶段性、存在广泛性、低成本性、高适应性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途径。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必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必须科学布局,合理宏观调控和引导;必须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技术进步,又要兼顾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粗放型、低层次的产业.通过产业内部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文章以福建泉州为例,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直接过渡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要走劳动与知识结合的道路,从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升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建立的产业,产业内的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但该产业如何持续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没有给出答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则对一个国家和企业建立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本文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结合中国制鞋产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实现制鞋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纵向企业网络具有沿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层级性特征,并具有整合优势和节约交易成本等优势。跨国公司对华电子信息产业R&D投资通过改变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纵向企业网络中的层级影响纵向企业网络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一方面,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向技术开发中心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纵向企业网络向更高层级跃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R&D投资呈现出较强的技术封锁趋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纵向企业网络优势的形成和增强,关键在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在标准之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17.
1、从地区分布看,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两省,其中浙江省是我国产业集群最多的省份。2、从产业类型看,我国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少。3、从驱动力看,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都是自发生成的,主要包括“原生型”和“嵌入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2008年全国和江西工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西工业各部门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江西工业发展总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快,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不多,总体缺乏竞争力,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弱,部分行业现实竞争优势较大,但缺乏竞争潜力;建议增加要素投入,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利用区域发展优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9.
只要有“一招鲜”的技术优势.技工同样能成为“就业的宠儿”。我们不能不认为.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受挫、智能密集型产业的脱颖而出,企业用人观、价值观已悄然调整。技工、能工巧匠终于走出了观念低谷.走上了“观念高地”。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产业集群在各国一定区域的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而且集群企业依托大企业集团分工协作.有利于我国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徽商产业集群历经百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具示范意义,对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