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理教学中演示超重失重一般是用手提着挂重物的弹簧秤,先读出弹簧秤的读数,然后使它加速上升及下降,在加速上升过程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量即超重;在加速下降过程中读出弹簧称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量即失重。现有的“超重失重演示器”也是使用弹簧秤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需要在弹簧秤上升或下降过程中读数,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人教版)把超重和失重的内容重新编人高中物理,对理解超重、失重现象及宇宙开发起着极其重要作用,超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从运动状态上讲就是加速度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失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表现为加速度向下的运动,即加速下降、减速上升.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时,物体的浮力会发生变化吗?  相似文献   

3.
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是物理1(必修)司南版(山东科技出版社)第6章的第4节。本节课是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来探索和研究超重和失重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等前面知识的综合和深化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重和失重现象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从运动学角度来看,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向上(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向下(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1设计原理用杠杆的平衡变换来反映超、失重现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当物体发生超、失重状态时候,杠杆的平衡会发生变化,杠杆发生倾斜,我们根据杠杆的倾斜方向来确定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如果挂钩码的一端向上倾斜,…  相似文献   

5.
当物体沿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有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重度(或有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利用失重和超重规律去定性分析判断有关题目,在很多情况下比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要简单很多.  相似文献   

6.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 (或小于 )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或失重 )现象 .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 .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在有些物理问题中 ,直接用超重与失重解答会显得十分简捷准确 ,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定性分析对于一些只需作定性分析的问题 ,利用超重或失重的概念能够巧妙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 ,关键是正确判断系统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清楚系统的重心位置的变化情况 .当系统的重心加速上升时为超重 ,当系统的重心加速下降时为失重 .例 1 如图 1所示 ,A为电磁铁 ,C为…  相似文献   

7.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是重力场中的物体,在重力加速度方向上有附加的加速度时产生的视重增大(超重)或减小(失重)的现象.对这类问题可在重力加速度方向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答.  相似文献   

8.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定义的科学性问题教材第93面和94面分别写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如此说来,将一个所受重力为 G 的物体,放在一个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静止不动,或沿斜面下滑时,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F=Gcos α相似文献   

9.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 ,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作变速运动的应用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线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产生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线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产生失重现象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恰好等于重力加速度时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 ,如果能灵活运用失重和超重的概念去处理问题 ,将受益匪浅。一、根据加速度方向直接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现象 ,得出压力或拉力的变化情况例 1 一个人站在医用体重…  相似文献   

10.
大家知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或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或失重现象。当物体有向上加速度时,产生超重:当物体有向下加速度时,产生失重。如果物体的质量为m,加速度大小为a,则  相似文献   

11.
正超重和失重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现象,也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一个热点问题。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一、超重和失重的判断1.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周蓉娟 《物理教师》2005,26(6):0-4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年版《物理》课本中“超重和失重”部分的内容指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所谓超重(或失重),是指物体或系统在竖直方向有向上(或向下)加速度,而出现物体或系统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或小于)重力的现象。当物体在液体中有竖直方向加速度时,其超重和失重的分析比较复杂。下面就物体在盛水容器中的两种情况进行探讨。 1.物体和盛水容器相对静止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超重、失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竖直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或分加速度。时,则该物体将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重力并不发生变化,而是它对支持物的竖直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比重力大或小。当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指导学生利用超重和失重知识分析有关的力学问题,会使物理概念十分清晰,问题变得很简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质量为m的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运动时,它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竖直悬线的张力T)大于物体的重量,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超重.常说物体超重了ma同理,物体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运动时,上述压力N(或张力T)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失重,常说物体失重了ma.如果a=g则压力N(或张力T)为零,我们说物体完全失重. 例如,在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的物体,由于它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就是卫星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该物体对卫星底板的压力为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16.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  相似文献   

17.
根据超重失重的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的大小叫视重。如图1,当放在升降机地板上的物体,有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视重 F=mg+ma(或 F=mg-ma),视重大于(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即发生超重(失重)现象。观察以上物体的视重,不难发现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视重,等于一个重力为 mg+ma (或 mg-ma)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视重。由此可见,由竖直方向加速度导致的超重问题,可以等效为该物体重力增加(减少)ma 的平衡问题。在解题中适当应用超重失重的等  相似文献   

18.
1 制作背景 新课标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这节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超重与失重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测力计或台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示数会变大或变小.虽然学生通过坐电梯或坐过山车能获得亲身体验,但却无法直观地看到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测量示数的改变,因此这种体验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感受在现象中示数的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与学习.本教具"超重与失重现象演示仪"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制作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超重失重现象的实验安陆市教育技术装备站张智(432600)目前,演示超重、失重现象的实验方法很多,但总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是被演示的物体总要经历静止→加速→减速→停止这样一个过程,超、失重现象总会先后出现,这一过程又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力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大多数学生对"物体在空气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还可搞清楚,但对于"液体中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则感到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此类问题不仅涉及重力、弹力,还要涉及浮力在超重、失重过程中的特点.为使学生熟悉、掌握此类题型的思考方法,现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