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乔治·拜伦(1788—1824)、波西·雪莱(1792—1822)、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三位浪漫主义的年青诗人,也是英国第一流的诗人,可惜他们都早逝。拜伦死于三十六岁,雪莱死于二十九岁,济慈死于二十六岁。但他们在天才的火花熄灭之前,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三位诗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政治态度也有区别,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特色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本文根据这三位诗人留下的部分作品,对他们各人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特色,分别作一些肤浅的阐述,并进行一些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拜伦与雪莱,从生活到创作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同为贵族出身,成年后同样就读于名牌大学,二人都主张以美好的大自然和情感世界来对抗人世间的丑恶,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反抗的和人道主义的共同主题。拜伦与雪莱的最大差异,是雪莱具有利他主义和世界大同的思想,而拜伦则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这一思想。此外,在浪漫主义时代,雪莱可以称得上是最有学问的诗人之一,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都进行过多年的研究,他的思想是启蒙主义、柏拉图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泛神论和博爱主义的集合。但就对于实践生活的影响方面而言,拜伦却远远走在雪莱的前面,拜伦是以一个怀疑主义、个人主义者和向世界宣战的斗士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3.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比较文学研究的杰作.本文拟从该作品介绍的浪漫派诗人雪莱入手,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考察鲁迅对雪莱的接受,并认为"误读"之本意在于启蒙,呼唤中国的"摩罗诗人".  相似文献   

4.
郑卓蕻 《文教资料》2008,(25):13-16
鲁迅曾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提到过雪菜,雪莱时鲁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传统,建设新世界的理想;一是乐观主义.从文本看,雪莱对鲁迅的影响不是拜伦式的.  相似文献   

5.
摩罗派诗人拜伦、雪莱等曾得到鲁迅先生高度赞扬,中国摩罗派诗人于赓虞,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曾在中国诗坛有一定影响,后来研究者甚少。文学史家、评论家唐弢生前曾希望在研究李金发的同时,也研究于赓虞。本文对于赓虞的创作作了初探。  相似文献   

6.
雪莱诗选     
背景搜索本书收入了雪莱1800年—1822年的大部分诗作。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出生在英格兰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聪颖,8岁就写了第一首诗《猫》。在伊顿公学读书期间,他深受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的影响。在牛津大学读书不到半年,他就因写作了《论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不久,他因娶了一位平民女子而被父亲逐出家门,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逐客。雪莱具有激进的民主思想,他积极参与爱尔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他1813年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和1818年的《伊斯兰的起义》等作品更是激怒了上流社会,因此,借…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著名的“湖畔派”代表诗人之一。英美学界对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评价甚高,认为他们的诗才超过拜伦和雪莱;而以往我国学界则过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斥之为“消极”、“颓废”。我曾在1984年撰文提出应该全面公正地评价华兹华斯及其他“湖畔诗人”。十多年来,评论华兹华斯及其他“湖畔诗人”的论著日渐增多,对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给予了既充分又不拔高的肯定。现在是到了更深入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他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也写下了许多反映这些思想的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意境高远的不朽诗作.在他的爱情诗中,雪莱表露出他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低俗爱情观的鄙视和批判;在政治诗中,充满激情的雪莱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残酷,表达了他对无情社会现实的憎恨及对劳苦人民群众的同情;雪莱在他的自然抒情诗中试图用象征着自由、幸福和力量的自然物来激励和鼓舞人们.本文通过对雪莱的几首典型的不同类型抒情诗的初浅剖析来揭示其主题及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读徐重庆同志《关于鲁迅一九○七年在东京作的一首佚诗》(载《湖南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觉得其中对某些史料的诠释颇有可议之处,如不弄清楚,不仅难以读懂鲁迅的那首佚诗,而且对当时鲁迅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也难以正确理解。这里想提供一点材料,与徐重庆同志一起做点补正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致云雀》被视为雪莱的抒情珍品,对该诗的解读因此常聚焦于抒情特质。品读全诗,不难发现雪莱不仅借云雀抒情,更借云雀书写自我的诗学理念和美学思想。《致云雀》的诗行、意象、情感无不洋溢着浪漫主义美学光辉,饱含雪莱诗作独有的理想情怀与唯美气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2.
英国工业革命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宣扬自由与人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欧洲,旗手就是伟大的诗人雪莱与拜伦。与此同时,神秘恐怖的歌特式小说也大行其道。好些女性作家,都是此中高手。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就是其中一位。 1816年的夏天,雪莱夫妇偕诗友拜伦及意大利医生波里多利一起到日内瓦度假。一天傍晚,他们开始讨论一个新科学实验:一个科学家试图用伏打电疗法使尸体重新复活。他们还探讨了把某些动物的各个部位制造出来,装配到一起,赋予其生命的可能性。 晚上,玛丽便“梦见一位脸色苍白的学者,正跪在他…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苑勤耕细作,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政论和哲学著作,其中就蕴涵着德福配称的思想。本文将就雪莱德福配称的内涵、践行的工具性原则和影响因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据此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中提供的资料,鲁迅在写作《摩罗诗力说》之前,已有拜伦《该隐》的日译本,那么,我们要检验鲁迅是否读过《该隐》,只要研究一下鲁迅《摩罗诗力说》对原材料(木村的《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和木村的《〈海盗〉序》、《关于〈海盗〉》)的取舍和增补情况,就可以有一些把握了。除鲁迅读过的《海盗》外,鲁迅对拜伦作品的介绍基本上是选取木村的材料,至多增加一两句评语,然而对《该隐》的绍介则不然。表面上看,《摩罗诗力说》绍介《该隐》的文字只有两行,实际上鲁迅是把《该隐》与《天地》一起绍介的。该隐的神之不幸论,卢希飞勒(罗锡福)的善恶胜败论等,皆出于《该隐》,而且鲁迅绍介之后还发了长长的一段议论。更为确凿的是这一段文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鲁迅贯徹厚今薄古,服从战斗需要鲁迅对待文学遗产是坚决贯彻厚今薄古和古为今用的原则的。这是他的革命思想的一种表现,是有他的热爱祖国的思想作基础的。早在一九○七年,鲁迅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就曾经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初叶,在欧洲诗坛同时升起了两颗明星:英国的拜伦和雪莱。 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夜空上,这是两颗诗的启明星。 拜伦与雪莱极为相似,又非常不同;可以说这两颗璀灿的诗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映成趣。 他们都出身于豪门贵族,而又都是高尔基所说的资产阶级的“浪子”,同情工人运动,赞扬法国大革命,讴歌自由与平等。 他们在恋爱婚姻上,都几经波折,既受家庭的打击,又遭社会的迫害。英国反动势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是19世纪初俄国诗坛上的一位奇才。他以其天才的诗的火焰,给当时的俄国诗坛带来了活力;以其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戏剧、小说等作品,把俄国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普希金时期”。普希金使俄国文学跻身于当时以歌德、拜伦和雪莱等大诗人为代表的西方优秀文学的行列。因此,  相似文献   

18.
有着师生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在文艺思想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思想,同时在其文艺思想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正.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现出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对诗所作的辩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了诗人的两大罪状:诗不表现真理;诗有伤风败俗的影响。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还说如果有人能帮诗人和诗作辩护,诗人仍可回到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诗进行辩护的.针对柏拉图对文艺的两点看法进行批判,从而对诗作辩护。  相似文献   

19.
赵宏维 《文教资料》2007,(12):75-77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毫不例外地在他的诗作与人生中表现了这一点。本文从社会背景、浪漫主义的宣言、诗人的诗学观以及诗人本身的命运和作品的角度,探讨雪莱的悲剧精神。正如悲剧本身一样,雪莱的悲剧精神缘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不可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