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晚年孙犁愈加浓烈的故乡情结成为他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他以悲悯与忧患的情怀写出了故乡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复杂,表现出了对故乡眷恋又隔膜的复杂情感。晚年孙犁故乡情结形成的原因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和个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晚年孙犁愈加浓烈的故乡情结成为他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他以悲悯与忧患的情怀写出了故乡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复杂,表现出了对故乡眷恋又隔膜的复杂情感。晚年孙犁故乡情结形成的原因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和个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4.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5.
研究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点。其晚年精神世界包括三个方面 :求真与守真 ,知人论世的观世态度 ,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古代传统与五四精神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点。其晚年精神世界包括三个方面:求真与守真,知人论世的观世态度,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古代传统与五四精神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8.
孙犁进入人生晚途最为鲜明的表征,莫过于晚年著述中流露出的精神返回意向和浓重的怀旧情绪.晚年孙犁的精神返乡之旅,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故人、故事的怀念与追忆,试图回到挥洒青春热情的抗战年代.在这三种不同向度的精神返乡之旅中,凸显出一个迥别于此前形象的晚年孙犁,其写作由此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7,(3):76-80
孙犁不同人生时期的散文对物的把握也有不同,经历了从早期写物到晚年咏物的过程。早期孙犁在散文中将物作为抛砖引玉的手段,而后期孙犁在晚年创作的十本散文集中都存在对物独立的咏叹。物在孙犁的晚年成为他写作中重要的审美寄托。因此,通过将孙犁前后以物为题的散文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物的地位、物的内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把握物在孙犁晚年散文中的特点,更准确理解不同时期孙犁的散文创作心理和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此时,他已然步入生命的晚途.文革经验、无以抗拒的生命衰老及其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晚年孙犁所有言说的内在规约.综观孙犁晚年的创作,"失望"与"愤激"是弥漫其间的两种主要情绪,分别对应着其文革经验和步入人生晚途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孙犁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然而,孙犁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尚未涉及或研究较薄弱的领域,如:“文革”后孙犁作品的研究,作家的本体研究(孙犁的心理,气质,人格研究,孙犁文化意识研究,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的文学个性及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孙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把孙犁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4.
晚年的孙犁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他所失去的并不是进取之心和呼唤之力,而只是更多地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以难得的“赤子之心”面对世界。无论是在逝去的世界中咀嚼人生,还是接续小说家散文的余脉,《乡里旧闻》的写作宗旨在于寻找自己的话语方式.以表现云淡风轻之后孙犁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5.
素有文学精灵之美誉的萧红和迟子建,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令她们魂牵梦绕的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曼性,感悟人生之真碲,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但是她们不同的人生阅历、感悟又历练出她们不同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6.
徐国志以《五色土》步入诗坛,其以苦难人生、山乡父老、改革开放及童心童趣为题材的诗歌深受传统化影响,明快朴实,讲究意境和意韵,用语圆熟精纯,但描写异域见闻的诗显得浮光掠影。后期诗歌有较多散化倾向,注重诗的整体象征与反讽、暗喻,强调语言书写的快乐和个人化,从而显出现代派诗作表达内涵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儿童世界是一个美丽的王国,童心是人世间最透明的场所。一方面,我们对儿童赞美不止,对童心向往不已,现代人梦想做回孩子,然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竞争的惨烈已经蔓延到孩子的世界,当下的孩子日益失却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在这种情势下,儿童文学的价值因此而突显。呵护童心,保留童心,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相似文献   

18.
童话大师安徒生不仅是孤独的,而且是矛盾的。总体上看,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现实经历与他的梦想之间的对立;在童话的内在意蕴上看,这种矛盾体现在他作品中儿童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与成年思悟的深刻表达之间的对立;在创作手法上来看,这种矛盾体现在“决意”的民间书写与“诗意”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对立。这三个方面虽然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在作家的本色童心之中。正是在这样的对立统一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才如此的富丽而单纯、灵动而深刻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文风率真、淳朴、通脱自然,平淡中见深味,疏放中见机灵.作者善于从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题材,通过细碎的描述表达耐人寻味的哲理和人生意味.他的散文像他的漫画一样充满童真童趣,且对众生饱含怜悯之情.丰子恺散文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这文中暗含的淡淡的哀愁与细腻感伤之美,产生这种意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孙犁在小说创作中习惯于回避现实矛盾和美化现实生活,而童年生活是其回避现实的潜在心理归宿。从孙犁小说的男女人物关系模式中可以发现,孙犁对童年的迷恋其实源于他潜意识中匿藏的一种母性崇拜心理,这种母性崇拜心理在作品中还被延伸与泛化成了一种大地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