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双重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又肯定其主体选择性。本在分别阐述其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基础上,把二统一在一起,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做的一种选择,具有一定目的和意识的主体选择性,因而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事件应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具体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自然、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它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构成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两者有机结合、和谐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社会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但社会发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人的选择.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并带动政治的、文化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是以为我的方式,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主体在尊重社会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社会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但社会发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人的选择。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并带动政治的、文化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是以为我的方式,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现就是社会主体在尊重社会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主体性不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因而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否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选择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历史过程是由主体的选择构成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主体的选择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能动的选择性的统一;主体性的实质是主体以自身的根据对自身活动的自觉的选择这样一种性质。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主全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唯心史观的主体选择论,强调和无限夸大历史主体自由选择的能动性。历史决定论承认和重视历史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它无疑内在地包含着主体选择论的因素,但不能把它归结为主体选择论。在唯物史观中,只存在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而不存在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主体作为历史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已经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把历史认识主体置于历史认识系统中,从主体成立的一般条件,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中介(史料)以及历史认识需求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提出历史认识主体是在一般主体地位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具有历史认识需求并将之付诸实践,通过以史料为主的中介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认识的人。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学术界流行的主体选择论并未能对社会历史中人的自由做出科学的说明。对社会历史中人的自由的最为深刻而科学的说明仍然只能是,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主体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性出发,科学揭示了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历史作用;历史主体发展的“合力论”,回答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前进方向;历史主体的存在形态论,论述了主体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不同存在形态有不同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发挥好不同主体形态作用的同时,要容纳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并发挥好其作用;主体的实践性及其特征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的创造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度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这两种现象,应该以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应该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依归。因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分化有关,无论分裂还是统一,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分裂是因为中华大地上还有一些民族处于分化融合过程中,没有完全融合到中华民族之中来,这种分裂是为中华民族在新的更加广泛基础上的统一打基础。客观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标准应该有三:一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给人民生活带来安宁与富足;二要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三要看其统一与分裂的方式及主体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2.
清末不缠足运动,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传统婚姻观念、“拜脚狂”癖好及男权文化等逆向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运动的纵深发展。它为我国妇女解放提供的历史借鉴:一是移风易俗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手段,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妇女解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史坛出现了总结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热潮,齐思和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题,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探讨,集中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史学流派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始终存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对立与交融。其中大传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是历史学家的关注所在。而小传统则相对处在话语弱势与忽略之中。然而小传统下的世俗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 ,是没有被历史记录的另一条历史线索。将小传统纳入历史话语权力中 ,从而呈现历史与社会的全貌 ,是史学发展的新方向 ,也是现代历史学家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以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为文本结构,以反讽为主要修辞风格,对“世界历史”概念作了实践的批判性改造。“世界历史”是经由施蒂纳中介而来的意识形态语言,它颠倒反映着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与之相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重构的“世界历史”概念,客观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念,又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