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2.
在给《皇帝的新装》一文作情节概括时,苏教版语文《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是这样叙述的:皇帝爱新装;骗子织布,准备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我认为对故事情节发展部分的概括不够准确.君臣去看的是“布”而并非是“新装”。《皇帝的新装》原文中有这些表述可以证明:“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文中第5段)。  相似文献   

3.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现实感很强的童话,它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其中没有动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它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人教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法国科学家居里曾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它一种解释之后有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不满足,他们说一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我认…  相似文献   

4.
吕翔峰 《广西教育》2007,(5C):28-28
曾在各地热播的电视系列剧《警界雄风》,其中《伏魔记》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女青年因包庇案犯男友被拘审,侦查员杨蹊问她:“你知不知道你的行为已触犯了《刑事诉讼法》?”字幕逐字打出。这句话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5.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家喻户晓,尤其是《皇帝的新装》一文,以其生动的情节,辛辣的讽刺更是为人们所称道。值得思考的是在喧闹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让他在谎言成风、欺骗成风的世界里喊出“天真的声音”,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安徒生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一  相似文献   

6.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我觉得《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对本文主题的这种界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篇文章解读,我有三点与《用书》不同。  相似文献   

7.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5)的《教师教学用书》第27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边城》的“整体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有人撰文推测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故事可能源于中国,此种推测即使属实也算不得中国的光荣。对这种考证我不感兴趣,但是“新装”的故事剧在中国,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上演历久不衰则是不争的事实。执教《皇帝的新装》,免不了要提问题,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回忆我过去教学的情景,听从外地取经回来的骨干教师执教样板课,每当教师提出“这个童话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话说明什么”这个问题时,总有几个胆大的学生脱口而出:“小孩子不懂事!”“小孩子太幼稚!”“小孩子说话不管不顾!”于是教师皱着眉头继续提问,答案…  相似文献   

10.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11.
质疑两则     
一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四》的读读背背题里有这样一句话:“青山有幸埋忠骨摇白铁无辜铸佞臣。”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上则这样写着:“‘青山有幸埋忠骨摇白铁无辜铸仅妄臣’是题写在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我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这句话存在着两个非常明显的错误。错误之一是将“佞”字写成了“仅妄”字,遍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词词典》等常用语文工具书,均无“仅妄摇”字。十分明显,“仅妄”字即使不是一个错字,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生僻字。《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当然应该与教科书上的…  相似文献   

12.
一、老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 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一、老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 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以逻辑的视角审视《皇帝的新装》可以发现下列事实:两个骗子的话无懈可击,皇帝、群臣的推理过程有重大漏洞,小孩子能指出真相是因为没有落入骗子的推理预设。从这一角度解读文本,对于理解文中的人物性格和全文主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疏忽之妙     
《皇帝的新装》是十九世纪丹麦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作品,该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深刻的思想,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等,使得这部作品饮誉海内外。这样的作品十分注意情节的清晰性和完整性,然在教授课时,却有学生提出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第四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时指出:“‘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存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这是课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笔者认为,这种分析,甚为不妥。教师用书用“寄人篱下”来概括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情感,来理解和探讨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刘松 《中学文科》2008,(4):143-14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