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笔者以为,文章所表达的应该是与愉悦得意相  相似文献   

2.
八周年分享     
在树荫下,可以度过一个惬意的假期;在"书荫"下,可以收获内心的愉悦。你会记得某一天的午后,阳光从偏西的天际款款而至,温暖而柔和,是适合翻开书页的时光……好奇闪烁的目光,在书里游荡,探险或飞翔。此刻,书里书外,两个世界,宛如一体。天空从此高远,大地从此开阔。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僻处西南山野以诗书自娱而自学成才的学者兼诗文家,郑珍一生以手中笔和箧中书寄栖精神.买书、借书、抄书,构成其人生必修课.爱书、求书、担书、读书、烘书、烤书、藏书、惜书、品书,构成其人生道道景观.又,郑珍因爱书、惜书而埋书.郑珍埋书,无异于黛玉葬花、怀素弃笔、复愚封文.郑珍无悔的求书之志和热爱书籍的亲情与痴情,可留给生活在精神迷雾中的现代人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4.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李斯和李密在其所置身的“人网络”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证明了“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的铁的定律。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书院藏书与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述和分析了我国古代书院藏书来源,藏书与刻书之互动关系,刻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分析,以及刻书的四种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6.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表达了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相似文献   

7.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李斯和李密在其所置身的“人文网络”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证明了“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的铁的定律。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在萧梁安定社会环境下,经学与佛学发展导致典籍剧增及聚书之社会风气,从而整个社会聚书量攀升。同时通过六种不同途径让书籍大量聚集到江陵。在江陵政权覆灭之际焚毁全部收聚之图书十五万卷,给文化典籍带来无法估量之损失。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书记》篇作为“论文叙笔”之末,包括“书”“记”在内等二十六种文体。其中“书”的范畴,“书用识哉”泛指公书笔札,这是由“书”体本身的行为功能,及政务应用文体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而“书”的内涵,“书者,舒也”,则是指代书信,是刘勰对于书信体本身特点的归纳。刘勰对“书”有广义和狭义的释名,以此对《书记》篇中“书”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与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刻书与藏书事业大发展的明清时期,吴门袁氏作为刻书与藏书世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页。考证以袁褧为主的袁氏成员所刻主要书籍之版本面貌,以及首刻《唐伯虎集》之时间与原因,可以一斑而窥全豹,其原因在于袁袠与唐寅相似的受冤系狱的经历以及留事实于后人的目的。在汇集了袁廷梼重要校文的基础上,对家族刻书、藏书特点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09,(10):159-160
作家出版社日前推出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和之前《古船》《外省书》《浪漫与丑行》《剌猬歌》等作品书名之诗意、典雅、田园比起来,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的书名显得有些撩人。但是等你迫不急待翻阅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其中的深刻、幽默与思辨,一点儿不亚于他以往的作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因为他的切入点起于爱情,便显得轻松愉悦,  相似文献   

12.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李斯和李密在其所置身的"人文网络"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证明了"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的铁的定律.  相似文献   

13.
《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安徽歙县鲍廷博藏书、刻书历程,从中可见鲍廷博对我国古籍之孤本、善本的搜集、整理,其精于校勘、辑佚、考证的成果有利于我国古籍的保存与推广,为时人和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而难得的文献遗产,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晓峰 《快乐阅读》2011,(25):87-88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传诵。其原因是形式短小而别具一格,词清句丽,构思精巧,章法独特,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缓慢读之,琅琅上口。全篇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偶句为主,讲究对仗,较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是写景的佳作,是抒情的诗文,是人生愿望的独白。  相似文献   

15.
书低     
一秀才赁僧屠读书,惟事游玩而已。忽至午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试问之,乃取书作枕耳。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之一,其以当之无愧的"诗圣"之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数千年来,"沉郁顿挫"成为了杜甫诗风无可替代的最佳概括。作为杜诗代表作之一的《旅夜书怀》,就是"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体现。《旅夜书怀》在"沉郁顿挫"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宏阔苍凉的景象氛围,起伏回旋的感情变化以及迂折含蓄的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17.
李晓明 《文教资料》2011,(28):83-85
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行世日久,同时代其他诸家后汉史书逐渐被淘汰。但范氏和袁氏之外的诸家《后汉书》亦有特点,保有珍贵史料,可补《后汉书》与《后汉纪》之不足。有鉴于此,清代辑佚学家开展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18.
魏昕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77-80, 83
制书的发展演变,可从制度层面和文体本身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就制度层面来讲,制书作为诏令之属,其发展和完善,是在皇权的维护和国家制度的规范下实现的。随着制书规范性的明晰与强化,其名称、格式、行文、执行制书的程序等等,都具备了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律法规定。从制书文体本身来看,其演变则发生了两种情况:一方面,制书功能由普遍地颁布"制度之命",转而变为用于"行大赏罚、授大官爵"等授命封官之事;另一方面,制书文体则衍生出"德音"这一变体形式。  相似文献   

19.
运用训诂方法,参稽《后汉书》与《汉书》等典籍,考释《后汉书》中的四词条,或解释原书之疑义,或纠正李贤注之错谬,或有补于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晚明刻书、藏书与知识走向社会深层的互动深刻地体现了科技进步与文化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刻书、藏书之风炽烈使得知识普及化、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剧,缩小了地域间和层级间的文化差异,打破了社会精英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