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读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诵读。诗的韵味主要靠诵读的手段来品味,因为诗的节奏、韵律的音乐美,都是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语势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音乐节奏感,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 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的韵律美,引导他们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及情感。一、探索多种多样的节奏训…  相似文献   

3.
一、呤诵 ,感受美1 琅琅出声诵读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 ,读起来上口 ,听起来和谐 ,有鲜明的节奏感 ,形成诗歌的音乐美。琅琅出声诵读 ,就是在学生初学古诗时 ,指导学生高声朗读 ,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 ,读出诗文合辙押韵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语言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古诗《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我在学生了解了诗的大意以后 ,让学生一字一句大声朗读 :日照/香庐/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那琅琅的声音 ,清晰的节奏 ,激发起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课间里几个调皮的男…  相似文献   

4.
音乐节奏感是进行音乐欣赏与表现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节奏感越强,对音乐感知与表现的能力就越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音乐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节奏训练,引导学生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学会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与强弱。  相似文献   

5.
节奏,是语言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绕口令属于民歌体的韵文,所以它具有一般韵文的色彩和格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绕口令的节奏美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音节的选择;二是句式的安排;三是辞格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吴伊娜 《学周刊C版》2019,(23):155-155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音乐的第一基石。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特别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节奏感训练。培养节奏感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准确的节拍节奏感、鲜明和灵敏的音准音色、丰富生动的情感表达和想象力等各方面的音乐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晨 《文教资料》2006,(30):169-170
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从古至今,诵读吟咏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尤其是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缺少诵读,就无法感受古诗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在这种音乐美中的诗人情感。本文从古诗的特性出发,阐述了诵读和吟咏的重要性,细致地分析了诵读和吟咏的区别,并着重介绍了古诗中诵读和吟咏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毛景 《华章》2013,(24)
训练有素的节拍及节奏感是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环节,对节奏各因素敏锐的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拍节奏感。本文立足于舞蹈教学课堂,重点阐释舞蹈与节奏的关系以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理解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展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一年级新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节奏的感知程度不够理想,存在着对节奏感的缺失,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表现音乐。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为此,我在一年级新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才能将这一活动组织好呢?一、注意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许多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活动时 ,总是埋怨幼儿的节奏感太差。其实幼儿对于一段乐曲节奏的敏感性是靠教师在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中逐步培养得来的 ,不是在进行打击乐活动的那一时刻就能产生的。我们许多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歌唱活动 ,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时 ,往往忽视了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在音乐活动中 ,我们应该先引导幼儿静静地听音乐 ,感受音乐的节拍、强弱及其表现的音乐形象和渲染的气氛 ,而不是直接要求幼儿去演唱、演奏这些音乐…  相似文献   

11.
诗的形式美的本质是音乐美 ,而体现音乐美的关键是节奏 ,节奏使诗朗诵起来具有音乐般的流动感。节奏的两个重要方面 ,即时度和力度的安排是划分节奏、突出节奏的重要因素。只有从微观入手 ,把握好节奏的时度与力度 ,才能把一首诗朗诵好 ,才能真正实现诗的音和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诗诞生后,音乐美成为新诗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格律是新诗音乐化的基本手段,新诗格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序的节奏,是形成音乐美的主要元素。新诗的音乐美追求体现在诗的微观和宏观上。音组或顿是格律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组合演奏出了诗歌微观层面的音乐感,诗歌的节奏组织有严格的规整性和灵活的自由性两种。在宏观上,新诗采用音乐的整体结构方式,形成一唱三叹、回转反复的旋律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构成音乐的诸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是最重要的三个基本要素。节奏是音乐的骨骼,通过节奏才能将音乐组织起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节奏”的解释是:“乐音时值的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休止等相互关系的结合。强弱、快慢、松紧是节奏的决定因素。其作用是把乐音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体现某种乐思。”《辞海》艺术分册对“节奏”的定义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为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根据以上对音乐节奏的解释,我们认为:节奏是在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次序,即是在音乐流动的延续时间内,音值长短和节拍强弱的次序性结合。基于这一概念,本文拟就音乐节奏的表现特性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康丽 《成才之路》2010,(15):33-3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应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重视听力节奏训练,进行语言节奏训练,强化动作节奏训练,加强节拍感的训练,用乐器训练节奏。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节拍感、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学生视唱、合唱等基本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一、节拍感节拍在音乐教学中占的课时不多,但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学生有目的的去认识小节的结构,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均应首先做出节拍分析。1·教师完整的演奏各种节拍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分辨出乐曲的节拍。2·要求学生双手拍乐曲的强拍(复拍时同时拍出次强拍)。如:拍成…  相似文献   

16.
节奏是音乐创作及音乐表演中最重要的语言表情因素之一 ,它是音乐的灵魂 ,但节奏不是如节拍机般机械的、生硬的敲击 ,它具有一定的弹性 ,具有某种程度的节奏伸缩性 ,但节奏的弹性这一特点 ,必须合乎一定的原则 ,必须有规律可循 ;节奏是重要的音乐语汇之一 ,节奏感的培养就必不可少 ,同时 ,这也是可操作的 ,我们必须训练学生从对作品的总体理解上来把握音乐形象 ,让节奏为表现音乐形象服务 ,否则 ,音乐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诗的形式美的本质是音乐美,而体现音乐美的关键是节奏,节奏使诗朗诵起来具有音乐般的流动感,节奏的两个重要方面,即时度和力度的安排是划分节奏,突出节奏的重要因素,只有从微观入手,把握好节奏的时度与力度,才能把一首诗朗诵好,才能真正实现诗和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音乐中的节奏美是最为人感知和理解的一种美。可以说,人之初对音乐的兴趣始于节奏感。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十分重要。除了按常规教学练读节奏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训练,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得到节奏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19.
诵读,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学习语文的优良传统。大家知道,汉语音节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当一个个音节组成一个个句子的时候,平仄交错,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汉语的这种特点,特别适合诵读,因此,我们读优秀的作品,总感到朗朗上口。由这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汉语写成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知汉语文字的形象美(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由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汉字就是形象),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欣赏篇章的结构美,把握文章整体的风格美。而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也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之一,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如德国的卡尔·奥尔夫,瑞士的雅克·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卓尔坦·柯达伊都十分重视儿童节奏感的训练,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训练要求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注意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引导他们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这对促进幼儿音乐感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