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幕秦王(一身名牌,十个手指有九个戴着东西):“Hi,老安,听说你家有陈慧琳的最新专辑,借来听听如何?”安陵君(一身土气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深度近视眼镜):“秦总,这……这有些……些困难。”秦王(跷起二郎腿,审视着安陵君):“老安,这样吧,你把陈慧琳的专辑借我,我把周杰伦的《龙拳》、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借你,以二换一,你不亏。”安陵君(眼珠转了转):“秦总,让我想想。”秦王(皱了皱眉):“好,考虑好了,发个短信。”幕落。安陵君边下边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第二幕(咚咚咚……———敲门声)秦王(老样子):“Comein.”唐雎(一身…  相似文献   

2.
板书:22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上述板书是这样构思的:其一,这篇文言小说按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横看,在“开端”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个主人公都已出场。纵看,主人公唐雎在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其性格变化依次为:临危不惧、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样,纵横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其二,两个主人公唐雎、秦王的迥然不同形象在对比中跃然纸上。由于这堂课板书较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较好。《唐雎不辱使命》——板书梳理文章@侯宪文$河南济源邵原…  相似文献   

3.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的经过,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  相似文献   

4.
方圆五十里的安陵小国,在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面前,难以自我求存。而唐雎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毫不畏缩,回答得合情合理而有分寸,不卑不亢。当秦王无理威胁时,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其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使秦王色挠,长跪而道歉,从而胜利完成了出使使命,唐雎与秦王的鲜活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从教十几年,  相似文献   

5.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胆识超群,英气逼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揭穿了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阴谋,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让秦王不敢小视。从表面上看,唐雎阻止了秦王易地灭安陵的计划,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取得了上风,但唐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安陵国的命运,没有彻底挫败秦王,让他改变灭亡安陵国的想法。秦王是一位具有统一野心的君主,他的屈服只是暂时的,他是想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安陵国的问题,不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发动战争是要消耗人力、物力的。一旦此计不成,对于秦王来说只有发动战争了。战争一旦爆发,以秦国的实力灭…  相似文献   

6.
徐江  王从华 《天津教育》2013,(16):44-45
当前的语文界虽然高喊着什么“高效课堂”,但却相当严重地存在着思维值很低的现象.所以,可以说相当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极差极差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初三的学生刚刚学过《唐雎不辱使命》课文之后,如果你问他们——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会说他是如何如何的从容镇定,大义凛然,不辱使命.但是,你若换一个角度,特别是从人生实践的角度问他们——秦王为什么受挫于唐雎,从这件事上我们后人汲取什么教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7.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选人中学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本文主要塑造了唐雎这样一位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谋臣形象。面对秦王企图用政治骗局而屈人之兵的险恶阴谋时,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终让秦王“长跪而谢之”,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我们转变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从"单一接受"走向"多元理解"《将相和》教学片段。师:当蔺相如将和氏璧悄悄地送回赵国后,如果你是秦王,你会怎样处置蔺相如呢?学生A:如果我是秦王,我会杀了蔺相如,因为蔺相如不讲信用,说好了  相似文献   

9.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面对骄横的秦王,不亢不卑,后发制人,最终让秦王“色挠”而词穷,  相似文献   

10.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之作,文中有许多意外值得我们品味.首先文中的对话描写之多就是一个意外,我们很少见过像这样密集的文言对话。其次.文中的结局很意外,唐雎经过一番舌战后,使秦王色饶,  相似文献   

11.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下边实录的是“导演说戏”部分。【课堂实录】导演杨雅云我们这个剧组的特色是去掉了叙述语言,因为我们认为这样表演更紧凑,场景的变化更自然。我们主要抓住了秦王的盛气凌人和唐雎的大义凛然来表现的。师“盛气凌人”和“大义凛然”这两条成…  相似文献   

12.
张顺 《中学文科》2008,(7):15-15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就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于漪课堂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片段 师: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这里秦王有两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师朗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他是不是真的要拿五百里的封地去调换安陵的土地啊?  相似文献   

14.
近几天来,学校开展示范课竞赛活动,有一位老师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笔者翻阅了众多有关这一课对秦王人物分析的资料,发现许多教参持相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文章末尾"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准确,认为秦王应该是一个"善变""善权衡"的人。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何尝少呢?本文从多个方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人们对文中的秦王形象早已形成了共识,认为这是一个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又外强中干的残暴者,是一个与唐雎相对照的反面人物。代表这种观点的是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该文的"问题研究"这样评价秦王:  相似文献   

16.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流程,徐江先生给初三和高二的学生讲《唐雎不辱使命》,哪个年级的效果更好些呢?按常理,答案自然应该是后者.实际情况有些出人意料.徐先生印发给学生的学案上有四组问题,第一组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梳理,包括题目的重新拟定、层次的划分及层意的概括;第二组重点解析秦王,包括秦王“以大易小”的心理诊断、为秦王得到安陵设计新策略;第三组是站在安陵君的角度,阐述婉拒秦王并非“轻秦王”,为其写辩护词;第四组概括秦王受挫的根本原因及给后人的启示,并对文本的“不合理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甲:老弟,你听说过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吗?乙:这中国人都知道,我这么聪明,岂能不知?甲:哟,又吹上了!你啥时候才能改掉这毛病呀?乙:这回我可不是吹牛,而是真知道。我举几个少年英雄的例子给你听听,战国甘罗十二岁拜相,岳云十五岁大败金兵,夏完淳十四岁参加抗清……甲:停!你说的古代,要说就说现代的英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就说说在我党领导下的  相似文献   

18.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被编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记录了一场安陵与秦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文章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三个人物形象,在委婉含蓄的外交辞令中展现给读者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非凡才智和纷繁复杂的外交形势。  相似文献   

19.
甘罗是战国时期秦国人,12岁就当了丞相,5岁那年,甘罗随秦王去看士兵操练。当时有好多士兵,他们身后是一堆兵器。秦王问旁边的文武百官,是士兵多还是兵器多?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甘罗却说:“我只要拍三下手掌的时间就能知道是士兵多还是兵器多。”小读者,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其  相似文献   

20.
一幕「折服秦王」的荒诞剧《唐雎不辱使命》考辨江苏南通市三中高淑娟陆精康《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读者误作史传,以为实有其事,初中语文《教参》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极有影响的: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