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汉代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群组合成不同的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意象既来源于诗人深刻独异的感性经验,又来源于诗人内在精神的律动。因此:通过对诗歌意象空间的架构分析,既可以探明诗歌意象的衍化路径,又可以揭示诗歌意象与诗人生命本体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汉代诗歌诗体的流变也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在诗歌结构上是空间的多变化,呈现出诗歌的一种空间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2.
狄永伟 《考试周刊》2009,(15):38-39
对于诗歌的教学,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文针对现行诗歌教学中偏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这一现象,提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体味意象作为论述的切入口,来探讨分析诗歌的教学方法。意象具有可感性,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描摹的直接形象来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具有想象性,读者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情感。意象具有情感性,读者可以借助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意象的可感性、想象性、情感性去品味诗歌,是开启诗歌教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大凡成熟的诗人,总是有相对稳定的意象符号,海子的"麦地"(麦子)、"村庄"等意象便属此类。在这些意象中我们不但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海子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更有助于了解海子的人生轨迹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怀。中英文诗歌在意象的作用、营造手法、选择意象之物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但由于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表述时所选择的意象之物又不尽相同。从诗话角度出发,通过对中英文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中西美学的不同呈现出同一态势。  相似文献   

5.
朱九扬 《考试周刊》2009,(32):28-29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意象,是诗人借以自喻.以花言志的媒介。在狄金森早期和后期的诗歌中.花意象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写作风格,不同时期的花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寓意。研究者可以沿着花意象的变化轨迹,看出狄金森女权主义思想的觉醒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边塞诗作中 ,诗人们常常使用“月”与“乐”这两种具有声色因素的意象 ,并借以表现征人的生活和感情。这两种意象直接诉之于读者的视听感觉 ,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又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进而使边塞诗呈现出有别于阳刚的一种婉曲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简显鹏 《文教资料》2009,(18):12-14
城市、道路、高楼、宴会是<古诗十九首>中四个主要的空间意象.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分析,我们看到,空间意象既关乎文本本身又关乎创造文本的语境.它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寄托着"我"的特定空间体验,不失为打开诗人心灵世界和诗歌文本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姚玮 《考试周刊》2013,(52):18-19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然意象,是洛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且最具诗人匠心的意象。在众多的自然意象中,月意象和雪意象是洛夫着力塑造的两类意象。它们融古典情思与现代诗歌技巧于一体,是诗人人生观与创作观的体现。不同创作时期,洛夫诗中的自然意象的选择与表现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别,这是诗人创作理念调整,也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自然意象,是洛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且最具诗人匠心的意象。在众多的自然意象中,月意象和雪意象是洛夫着力塑造的两类意象。它们融古典情思与现代诗歌技巧于一体,是诗人人生观与创作观的体现。不同创作时期,洛夫诗中的自然意象的选择与表现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别,这是诗人创作理念的调整,也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2.
诗性空间是人类运用想象力开拓的基于现实空间又超越现实的一个空间。汉代的诗性空间是用集体性的想象力去构筑的独特空间,在汉乐府与汉画像的图文关系中得以体现。汉乐府以生映照着死,汉画像以死反映生。前者以"生存"来反映现世,寄托来世;而后者则以汉代人幻想的理想世界图像呈现,过去与现世的生活贯穿其中。诗性空间即在"存在"之中,在无限接近自由的那个点得以实现。把汉乐府歌诗与汉画像的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在一个大文化领域中更好地探讨汉代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柳诗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的诗学思想有着紧密关联,诗学思想与人格境界之"平淡"追求,深深的影响了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传播过程。宋代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主要从"陶柳"诗风异同论、"韩柳"诗风不同论、柳诗深得"骚学"论等三条路径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变风变雅”是传统诗学术语.由汉儒提出后.作为一种诗学型态,表示的是社会时代变迁与诗人生存感受的绾合.反映的是在诗学精神修养中的经世思想,以及其中应有的对诗人主体“内质”的要求.在近代陈衍的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定和重视.并成为他的诗学观念的认同取向。  相似文献   

15.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是有汉一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考察张衡的诗赋创作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东汉中叶已趋于成熟。融汇了儒道诗骚精神内蕴的张衡诗赋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出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颖达主持编纂的《毛诗正义》既是对汉魏六朝《诗》学的总结,也代表了唐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对唐以后的《诗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孔颖达关于"诗有三训"、"诗是乐歌"以及对于"六义"的深入阐释,是孔氏《诗》学观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唐代《诗》学承前启后、兼容并包的风格特点,预示了有唐一代恢宏开阔文化气象的征兆.另外,作为一个全新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毛诗正义》中的许多思想又吸纳和融入了初唐人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对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孟頫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独特的才情与个性、情感,同时他又扬弃了宋诗的长于深沉与理性思索的经验,兼宗唐宋与汉魏诗歌传统,为承袭金末南宋的元初诗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赵孟頫的诗歌对元初诗坛典雅平和、婉约雍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元初四大家"诗歌风格有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在元初诗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