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赵蕾 《科教文汇》2009,(2):126-126
文学作品的空白和未定性生成了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它要求读者从自身出发走进文本,突出了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这一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学生的主动性,更好的实现了语文数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的诞生有其鲜明的标识:其一要有完备的、可实际操作的文学理论体系;其二更要创作出具备新样式的文学作品。这一过程循序渐进且有迹可循,对新文学起点的笼统划分往往存在忽略文学细节的弊端。以阅读原始资料的方法回归理论文本和创作文本,是从微观角度爬梳文学实事、还原文学之"新"的逐步确立,有利于建构一种更客观真实的新文学发生观。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或本体论地位,是文艺学中最复杂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20世纪以前,不少著名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诸如黑格尔、弗·施莱格尔和别林斯基等,都对文学作品的特殊本质和特殊价值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然而,他们都未能提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或本体论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顾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167-167,294
文学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意象。意象作为文学作品创作的关键因素在文学理论中可以找到其理论依据,因此,意象也应该在文学翻译中作为最重要的翻译单位出现。文学意象蕴含在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语音层面、语义层面、结构层面。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美国继而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文学中的法律”是“法律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分支。“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文本作为样本或者平台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法律问题,这就在研究者与社会现实之间设置了一个“媒介”(文学作品),“发现作品”和“解读作品”就成为研究者必经的两个环节。“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对弘扬法的价值、普及法的知识、改进法学教学、加强法律修辞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18)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对文本进行更加宏观的分析,影响比较和平行比较两种方法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两大支柱。影响研究注重实证,始于文本忠于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整理,导出客观可追踪的结论。平行研究则关注的是文学本身,它将没有具体事实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发掘出文学的美学价值,形成以文学本身为中心的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影响比较和平行比较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往往需要两种比较方法相综合,从不同角度来归纳和整理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岳上铧 《内江科技》2006,27(2):91-91,82
本文认为文学史的教学重心应该回归文本,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培养其审美感受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文学时代与体栽的界限,从先贤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其出色的写作技巧,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微微 《科教文汇》2008,(33):101-102
作为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之一的符号美学为现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野。他对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许多重要的启发,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符号美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一方面,文学作品由文学符号构成,文学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并非一一对应,这就启迪阅读教学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另一方面,艺术符号是对人类情感以及生命意识的终极关照与揭示,因此应启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文学作品中作者与读者进行共鸣的一种艺术思维的散发活动,亦是人们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认知以及剖析事物本质的一种精神活动,高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从让学生认知到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通过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的自觉鉴赏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双 《科教文汇》2008,(34):255-255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核心对80年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从中挖掘出文学作品中人性关怀的四种形式:在揭露和批判中复苏“人性”;在反思中赞美和呼唤人性;在女性文学的探索中张扬人性;在生命意识、自然属性中完成人性觉醒。通过这种分析肯定80年代文学中的人本主义,并希望在文学创作中发扬这种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许诗焱 《科教文汇》2009,(30):36-37,39
本文在分析翻译专业美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应从推进文学与现实的互动、关注中美文化的交融、引入多元的审美视角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调整,力求让翻译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逐步养成对中英文两种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并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实力。  相似文献   

14.
陈术颖 《科教文汇》2008,(18):164-165
老子所提出的有无相生艺术创造密切相关。文学创造的过程是“有无相生”的过程;文学创造需要“有无相生”的创造心境;好的文学作品也是“有无相生”的结合体。有无相生贯穿于整个文学创造活动中,从中可以体察出文学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15.
聚焦人工智能监视技术的伦理监管困境,采用文本分析挖掘公众对AI监视的伦理关注,并进行整体和分场景比较,结合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对伦理属性进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公众关注的19个伦理问题贯穿AI监视技术的“动机-过程-结果”生命周期,关注程度在工作、教育和生活场景下存在差异;公众对AI监视整体持负面态度,对其动机合理性、过程正当性及监管有效性存在质疑;通过重要性-情感联合分析可以确定治理优先级,重要性等级高-情感值低的伦理问题需高度重视;最后,结合道义论与目的论,构建了AI监视的伦理审查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力量     
文学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本文主要结合现实分析了文学的作用,从而帮助人们辨清良莠,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认识文学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博客     
《世界发明》2010,(3):88-89
未来的文学形态与影视密切相关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逆转,文学自足性的存在和洁身自好的清高感正在逐渐消失。一些业内人士更看重影视与文学的不解之缘,期望于达成互惠共赢。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往往源自于电影或电视剧,这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后有了影视,当影视产生巨大影响后,人们再回过头来品读文学原著;另一种情况则是先有影视,然后出于市场需要又出版了同名小说,俗称“套种”。  相似文献   

18.
马玲 《科教文汇》2009,(17):86-86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需要借助文学作品来进行,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幼儿园文学教育方式单一问题,是困扰幼儿园教师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是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而语言教学也是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重视起来的。以下文章对于在语言教学中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且提供了融合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而能够使语言和文学教学做到相辅相成,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慎重的选择,对文学教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构元宇宙技术物理层、软件层、数据层、规则层及应用层的层级结构,发现基于每个技术层级使元宇宙具有镜像世界、数字孪生、线上线下等多重特征,这些特征导致“真我”与“虚我”混淆、数据泄露及隐私、算法操控及信任与道德等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防御伦理风险的相关措施,通过伦理嵌入技术发展的方式健全伦理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