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跨界整合资源引导传统出版业转型的“出版+”实践,为调和新时代纪录片产业发展期待与纪录片“破圈”困境所形成的落差提供了启示。结合“出版+”实践相关研究聚焦以出版业为主体的局限,文章立足纪录片和出版物互为主体视角再探“出版+”实践,提出旨在实现纪录片和出版彼此赋能的“纪录片+出版”模式,并结合纪录片与出版物既有组合案例思考“纪录片+出版”模式路径建构的举措,进而阐释助推产业“破圈”的“纪录片+出版”模式将成为促进“大纪录片产业”建设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锐 《传媒》2019,(14):41-43
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很多领域都有所增长,如何持续推广民族品牌从而让消费者保持关注度和忠诚度成为重要话题。电视纪录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民族品牌传播特点出发,聚焦新时代的主流受众和热点趋势,运用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进行传播创新,拓展出了一系列广受关注与好评的民族品牌专题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为企业量身定制品牌形象及推广方案,通过传承和创新的故事挖掘品牌定位,助力民族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崛起并树立标杆。电视纪录片与民族品牌擦出的火花,正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相似文献   

4.
杨静 《现代视听》2015,(1):43-49
中国纪录片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类别分支逐渐广泛,但纪录片的内容普遍较为生涩,如何让广大观众渐渐接受纪录片,其表现手法成为值得探讨的核心环节,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创新性,使纪录片逐渐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一类片种;本文认为,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每一部纪录片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切入点——这是纪录片拍摄的初衷。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但只是简单地遵循"四真",并不能就此让纪录片鲜活起来。一个优秀的导演在拍摄现场,需要随时观察拍摄内容中可以提炼、升华的细节,从而让纪录片可以接触到更深入、更厚重的内容,让自己的影片从而丰满起来。很多时候,这种可以让纪  相似文献   

6.
秦秀宇 《传媒》2018,(14):37-38
VR技术凭借其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征和优势,突破了人们传统的感知范围,引领人们逐步进入虚拟现实世界,广受用户喜爱.近些年,VR在各领域被广泛尝试和使用,如VR+新闻、VR+电影、VR+教育、VR+游戏、VR+展览等.在VR产品中,用户只需佩戴VR设备,就能进入VR创作的虚拟空间之中.正因如此,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也逐渐得到重视.凭借沉浸式、现场感的独特优势,VR为观看纪录片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彰显了纪录片追求真实、反映真实的初衷.VR技术正对纪录片制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莫青 《今传媒》2016,(10):107-108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播出,让笔者看到该纪录片的策划者们不仅仅是在拍摄制作一个纪录片而已,从策划选材到拍摄制作,再到播出宣传,最后形成品牌节目,他们做的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的一项事业,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则是这项文化事业最好的载体。本文主要探讨一个微纪录片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石翠琴 《今传媒》2016,(8):95-96
本文梳理了纪录片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在“互联网+”视野下,传统的纪录片制作应该紧跟“互联网+”新理念,开始适时转型,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顺应“互联网+”潮流,开拓新的纪录片商业模式,使其不断向前发展,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面临的困境,解构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互联网生产、生长的《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完全颠覆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传统,给中国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变化。纪录片创作必须遵循互联网思维规律,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青年亚文化审美趋向建构其叙事策略,搭建用户关系,创造独特的审美空间。以纪录片创作构建新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提高网生代人文水平。  相似文献   

11.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侯斐 《记者摇篮》2010,(6):47-47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探索频道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在众多观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让媒体界的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同时,它的“纪录片故事化”及“纪录片娱乐化”的理念也启发着中国传媒界尤其是纪录片的创作者,成为他们学习和观摩的样片。那么探索频道节目究竟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呢?  相似文献   

13.
六百年间,宏伟壮丽的紫禁城不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十二集纪录片《紫禁城》在多个平台播出,该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视觉呈现,不仅再现了一段历史,更重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主流媒体彰显时代担当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以《紫禁城》为例,探析新时代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价值呈现和创作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专题纪录片是电视台用来记录新时代发展历程的重要手段,它极具人文特色,是一种文艺气息及其浓厚的电视艺术形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济建设和娱乐建设成为了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文艺作品由于其在市场中的经济价值有限,其发展路径也遇到了诸多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地方电视台专题纪录片的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状所呈现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地方电视台专题纪录片创作的几点建议,以期研究结论能够为地方电视台专题纪录片的创作工作起到一点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创作的突破,很重要的部分在于创作理念的创新.纪录中的选题确定、细节的拍摄、关键点的抓取、具体素材的选取、故事的结构等,都是纪录片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要素.纪录片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展示现实生活的平台,通过直抵灵魂的东西,让他们看清自我,让每一个人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公益纪录片 《180台DV的故事》 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透过孩子们的眼睛让人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蒋成 《传媒》2023,(20):61-63
新时代,推进中国纪录片“出海”的驱动力建设,需要抓住立体、理性、多维三大建设要点,以立体化的内容生产展现流动、自信、担当的中国形象,以客观、平衡、个性的话语实现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以多方位、多平台的传播体系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通过内容、话语、体系三个生态圈的交融整合来释放更多驱动效能,确保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更加全面、深入、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转身》是作者深入变革中的农村,历经半年多的拍摄,用心感受的真实记录。作品通过一个村庄的变迁,几个村民的生活和感情的起伏,极其真实和细腻地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农村的变化与进步,堪称记录新时代农村、新时代农民的力作。本片获河北省社教节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侯洪  刘杰 《现代传播》2007,(1):98-100
近年来,中国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题材的开拓与创新,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提升了主流纪录片的美誉度和亲和力.本文试图就新时期以来,我国主流纪录片国际题材的创作与传播略做一回望与总结一是回眸近年来中国国际题材纪录片的谱系;二是关注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使命与书写高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纪录片作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在现有的电视频道中,定时定期播出纪录片的栏目和频道可谓是凤毛麟角。如何制作出高水准的纪录片,如何让这些纪录片和当下的娱乐节目一样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得最大收益,是现在众多传媒所面临的新课题。一、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说纪录片的营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是一个刚刚开启的市场,主要表现为一个很好的产品却很难卖上好价,这远远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如同一位年近芳龄的少女,出落得越来越好看、耐看、仪态万方了。毋须讳言,漂亮姑娘也曾有过黄毛丫头的稚嫩与浅陋。曾经风行一时的电视纪录片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其特征:图像+解说+音乐=纪录片(一说专题片)。这一电视体裁较长时间徘徊在对一个故事、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