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山诗在中国本土文学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鲜有问津,却在美国受到热烈追捧,此后才引发国内学者关注,进而在本土文学与国外文学中同时占领一席之地,成为"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典型。本文将模因论与互文性理论相结合,对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过程作理论阐发,旨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寻一条更加可行的路径。然而,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必然要以牺牲某些元素为代价,完全意义上的文化传递目前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典籍西译肇始于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特定历史境遇,并先天携带异质文化因素和特定时代因子。传教士汉学家出于传教目的翻译中国文学典籍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早期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使得中国文学典籍在西方国家得以传播。本文以王尔敏所编《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为例,梳理了中国文学典籍翻译的发展历程,分析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取成功经验、找到合理传播途径,增强中国文学翻译的海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英译寒山诗歌(1954)之前,法国学者马古礼已经在其中国诗歌史论著( 1951)中对寒山及其诗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探讨了寒山诗对初唐诗歌在形式探索上所作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寒山诗由于与佛教文学的关系而进入法国汉学家的视野,使法国汉学的寒山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寒山诗在法国的传播对当代法国思想文化的意义主要通过哲学、语言、文学和生活各层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作为文艺批评理论的一种,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出了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同时,重视读者"期待视野"隐含着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在美国受到空前的追捧与推崇,这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密切相关。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讨论加里.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成因,以期找出寒山诗在他国"经典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本的可读性等问题成为翻译家和翻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葛浩文夫妇译毕飞宇《玉米》,认为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应扩大西方读者网,从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口,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值得学习和仿效。本文从"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现实关切出发,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派翻译观为基础,并以林语堂西方成名作《吾国与吾民》为例,探讨其海外成功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战略决策,而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是华夏文化向西方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杨译《红楼梦》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特点和翻译策略以探索中国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9.
2010、2012、201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翻译家的对话》( I、II、III)收录了会议的演讲稿?在这些会议上,汉学家、中国学者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议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翻译过程、中外文学差异、针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建议?翻译家的对话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 译选材?目标读者定位、翻译策略、译作传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众包翻译及其特点,提出可以利用众包翻译模式的优势推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并且分析了众包翻译模式在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中的积极作用,如弥补我国翻译人才不足、有利于向海外传播我国文化、有助于海外读者接受我国文化等等。旨在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实际上就是把中国文学"送出去",中国政府及其他力量必须积极作为,主动想办法把中国文学送到海外读者面前。"送出去"完全有可能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同时也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不二选择。对中国文学"送出去"的批评,特别是对政府主动作为的批评没有道理,没有看到国际文学交流的新态势,是根据传统文学翻译理论的盲目推论。只要动员多方力量,坚持放眼长远,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出版社的作用,并适度采用迂回策略,"送出去"就可以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失语形势严峻,对内创新不足,对外传播多舛,不解决难以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文论之林。中国古代文论因其蕴藉独特而语言形式精致,独树一帜。但其对外传播与研究,离不开翻译活动。因其艰涩,难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全貌。而创造性叛逆的引入为其翻译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与实践路径。论文从翻译传播学视角出发,探索《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旨在构建针对不同目标读者的中国古代文论所能够参考的翻译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静华 《海外英语》2020,(7):154-155
寒山诗在故土诗坛上未留下经典地位,却在20世纪初东渡日本,后西行远游,经文化交融成为美国"垮掉一代"的精神寄予.该文着重探讨美国现代诗人史奈德译介中国寒山诗在译语文化历史环境下译者独特的寒山情怀,翻译的"创作"取向和创作的源泉.史奈德与寒山诗你我相遇、超越时空,写入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诺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中国文学也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在本文中,将就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文学翻译与文化调适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与美学关系紧密、渊源深厚。无论文学翻译实践还是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中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中西方文学翻译界的普遍事实,也是文学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石。在全球化持续深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美学需要既坚守民族性的主体地位,又同时坚持世界性的对话合作,在中西方译论的相互差异性与彼此互补性中为文学翻译美学建构理论上的统一性与创新性,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学家和翻译家责无旁贷的文学人之担当和译者之任务。  相似文献   

17.
王涛 《海外英语》2014,(13):143-145,150
十四行诗是西方文学的经典,其卷帙浩繁的汉译本中不乏佳作。然而,"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由标记价值的流失,译作远未能与原作等效。该文以莎士比亚Sonnet 106为例,在语用标记价值理论指导下探析了英诗汉译过程中标记价值的流失;研究了中国词与十四行诗在东西方读者认知中各自的标记价值;在语用等效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十四行诗与中国格律诗词的互通诗学机理。该文借由译诗研究从微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与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经由翻译在异域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但围绕翻译以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仍存在需深入关注的事实与进一步澄清的认识。就根本而言,文学翻译是文本生命的生成过程,文学接受则是文本生命生成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翻译始终面向读者,无论译介模式的确立,抑或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总是与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据此,本文从文学翻译所具有的生成性本质出发,通过考察四大名著外译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出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本身一样,始终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之中,并力求以历史、动态的目光深入揭示其阶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入境化禅:再评斯奈德英译寒山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加内.斯奈德翻译了二十四首寒山诗。在这二十四首诗里,禅机玄生,禅境叠出。从禅境角度出发,比较寒山原诗与斯奈德的英译,可以看出,由于禅境乃中国古诗之特有文化产物,译文难以译出原诗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