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考证,齐白石先生涉猎工笔草虫可溯至19世纪末。约于1899年,齐白石得长沙一位沈姓老画师所画的草虫底本,始绘工笔草虫;20世纪最初的10年,他完成了大量的作品。徐改编著的《中国名画家全集·齐白石卷》,特别提及近年发现的一部二十四开草虫册中,包括齐白石绘制的《莲蓬蜻蜒》《稻穗螳螂》《油灯秋蛾》《芙蓉蝴蝶》《皂荚秋蝉》《枫叶螳螂》《蝴蝶兰飞蛾》等佳作,可一睹其早年工笔草虫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2.
<正>一、海南"番神"信仰由来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下《海南·万安军》中这样记载: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在海南宋代"番神庙"即"舶主都纲庙"就已建立。百姓将"番神"视为其出行保平安之神。至明清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八○《琼州府部汇考八·祠庙考·万州》记海南万州有"番神庙":昭应庙,在州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其神名  相似文献   

3.
裴伟 《寻根》2007,(4):129-130
"佴"姓是个奇特而有趣的汉族姓氏,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佴氏,如代切,晋《山公集》有佴湛。"说明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 年以上的历  相似文献   

4.
士与士文化     
正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指柱础。《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  相似文献   

5.
马玉臣 《寻根》2011,(2):31-35
宋代节日很多,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至卷十、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至卷六和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五至卷四十等,对宋代的岁时节令及民俗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7.
杨琳 《寻根》2007,(6):62-66
长寿面过生日最普遍的食俗是吃长寿面。这种习俗最早出现在唐代。[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唐人生日多具汤饼。"汤饼就是面条。[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三:"必食汤饼者,则世所谓长命  相似文献   

8.
饮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王仲关于饮食文化的著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有《神农食经》七卷,记载先秦饮食烹调经验。再检点《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可见南北朝以前关于饮食烹调的著述,如《食经》、《食法》等达数十种。其中...  相似文献   

9.
涉糖碎话     
《寻根》2017,(2)
正饴·饧·糖饴、饧是糖的先字,出自"六经"及《楚辞》,糖字约出自西汉。饴为形声字,食为形符,台为声符;义为用大麦芽或稻米等谷物熬制的稀状甜浆,今或谓糖稀。饴原谓拓浆,初见屈原《招魂》中"内崇楚国之美"的一段章节里:"胹鳖炮羔,有拓浆些……"拓浆的拓,有学者认为通蔗,不是,乃通摭。摭义除指拾取,也指摭稻,即双季稻。清王  相似文献   

10.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中秋节的起源杨琳起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秋节是何时出现的?二是中秋节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流行的观点认为中秋节出现于宋代。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秋节”条中说:“及至宋代,中...  相似文献   

12.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13.
杀首子解     
《墨子》等书记古代南方有杀首子而食之的习俗。《墨子·节葬下》: 子墨子曰:……昔者越之东有輆沐之国 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列子· 汤问》略同)  相似文献   

14.
周书灿 《寻根》2012,(1):111-114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以卢姓为例,古代文献中就举出了几种主要的来源:1.齐太公后裔,以封邑为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16.
煉意略論     
正元人王構《修辭鑒衡》卷一引《金針格》曰:"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金針格》雖是一部僞書(書名或作《金針集》,或作《金針詩格》,舊題白居易作。又《仕學規範》卷三七引此語出《續金針格》,《續金針格》舊題梅堯臣作。《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八、《詩人玉屑》卷八所引《潛溪詩眼》擷其語,"煉句不如煉字"均作"煉字不如煉句",而認爲"未安"),但這兩句話卻是很有道理的,就拿"煉句不如煉字"來說,所謂"煉句",無非是詞語的調整,缺乏形象的創造。當然,  相似文献   

17.
正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础,增加此二传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写一部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这将为宋代哲学史研究,提供有别于理学史的更为宽广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李龙 《寻根》2010,(5):24-30
<正>李姓作为中华第一大姓,源头众多,诸说并存。唐王室追封老子为李姓先祖,确立了老子在李姓谱系中始祖的地位。早在汉代,应劭在《风俗通·姓氏篇》中就说:"李氏,李伯阳之后。""伯阳"是老子李耳的字。宋人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说:"老聃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清代张澍《姓氏寻源》载:"理、李字古  相似文献   

19.
白族骄子张文勋先生在《情系大理·张文勋卷自序》中说:"余生于动乱,长于忧患,乃至不惑之年,又遭十年浩劫,见闻日广,感慨日多,沉浮  相似文献   

20.
藏冰考     
《寻根》2017,(6)
<正>《左传》说:"《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藏冰的有关制度和举措在《诗经·豳风·七月》的最后有明白的表述。其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凌阴,就是藏冰的地方。这四句诗是说:夏历十二月采冰,一月藏冰,二月举行一个开冰仪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三)。可见,藏冰渊源古老,但后世相关文献并不多,藏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