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出版产业的考察,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产业规模的考察,二是对产品结构的考察,三是对产业结构的考察。规模考察实际上是对出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产品结构考察实际上是对出版生产力构成的考察,产业结构考察实际上是对出版生产力组织形态的考察。我们认为,我国出版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整合期,也即出版生产力正处在发生本质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出版生产力发展迟缓,甚至局部衰退;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出版生产力的急剧增长及产业形态的不断创新。一、出版产业的规模以及出版物的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文化融合在出版产业中属于十分显著的表现,这也表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兴起。经济现实与历史的基本规律向我们证实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数字出版产业转型的基本动力,而怎样让文化科技融合并逐步推广进市场中,将市场活力与创新能力激活,是当前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出版产业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要求社会、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协作,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作为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产业一部分的出版产业,历来就是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资源的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发展,一方面,知识经济会给出版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出版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将为知识的兴起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两者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出版产业的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多种媒体迅捷传播、卓有成效地转化为人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产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受积累与消费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增长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内部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靠劳动主体的智力化.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20):68-74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在出版产业领域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崛起。面对旺盛的数字出版消费需求市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新兴数字出版商,传统出版产业遭遇数字化转型的难题。尤其是在国家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任务并强力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启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的政策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探寻文化发展、技术进步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机制,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下数字出版业的工作流程、商业模式以及产业链是中国出版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作为国际出版产业数字化的先驱,可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弛  钟瑛 《出版科学》2015,23(1):46-50
传统的出版产业价值链主要是线性构造,大数据时代的出版价值链是立体多元的网状构造.这种网状构造主要表现为出版介质是纸介质+光电网络介质,出版资源是内容资源+数据资源,出版服务是产品服务+体验服务.这种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版价值链的2+++构造改变了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拓展了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和价值版图.  相似文献   

6.
微博出版在网络出版中属于比较小众的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有着许多差异,但也不乏相似之处。微博出版作为时下新兴的出版产业,在监管和盈利方面尚存在许多还未找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为何存在,当下各大微博出版商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效果如何,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尤其对于微博出版的运营模式,本文将对其他学者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现现在微博出版的运营模式,以期对微博出版商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短短几年,数字出版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的战略方向。由此可见,发展数字出版,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产业发展需要。无论是传统出版单位还是民营书业,都正在为未来的数字出版谋篇布局,为书写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其实质,就是提高专业化出版的能力和水平,专业化体现出版特色,出版特色实现出版质量,出版质量呈现产业能力,产业能力表现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的水平,所有的这些最终还是落实在出版物的水准上。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的出版产业相比,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那么,是否可以走一条复合出版之路?本文试以手机在传统语音出版中的应用为例,对复合出版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出版产业数字化生存路径与竞争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产业遭遇“数字化革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出版产业必须面对“数字化革命”的“单选题”。这个命题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面临着必须逾越的一道坎。“数字化革命”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在于:数字化对出版产业的传播,将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接触习惯”,其内容的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传播范围无限扩大,传播速度迅捷,传播的信息量巨大并且具有极强的保真性。与此同时,“数字化革命”还催生并促进着出版产业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将原先纸介质形式的内容数字化并配以搜索引擎,向公众提供检索、浏览、打印和下载的服务。由于数字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王菲 《出版科学》2015,23(1):11-16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出版产业实物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自身的惯性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出版产业自身的发展却与经济增长相脱离,它对来自自身的扰动冲击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化出版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重视出版产业的人才挖掘与培养、推动出版产业的业态转型与升级、加强出版产业的集团化与多元化发展等措施实现中国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大背景下,出版产业也在寻求自身的发展途径。一些企业通过在一定地域聚集,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然而与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聚集。而且,出版创意产业园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园",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创意"。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及特点,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机制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找出版创意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一系列有关数字出版的数据令人振奋: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据预测,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会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与传统出版产业增速缓慢的现状相比,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在本次数字出版年会主旨报告中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对传统生产力的表现形态形成了明显的冲击,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属性。数字出版以信息和网络为基础,以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低的传播成本,正在成为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生产力也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乘数效应"。本文以此为视角,对数字出版的内涵及其商业属性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经济特征,提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构建与系统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之间的市场融合程度进行的量化分析表明,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之间虽处于融合初期,但已表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在当前的融合过程中,IT产业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传统图书出版产业还需提高对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16.
王跃军 《新闻传播》2018,(15):70-71
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出版产业领域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崛起。历史规律和经济现实向人们证实,文化科技融合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然而如何使文化科技融合从"国家话语"进入"市场话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乃是目前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出版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协同努力。本文对数字出版产业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产业链优势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某一区域出版产业链的良好构建将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辽宁出版产业应结合辽宁省情实际,积极探索构建与完善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链条,为辽宁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观点     
《出版广角》2011,(9):25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出版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几大出版集团将成为国内出版产业的主导力量;资本运作能力将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元化与产业链建设将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出版产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产业变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潮流,是未来出版产业升级的趋势。但如何将传统出版产业升级,迈向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等交互运作的高科技产业阶段,是出版界未来几年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对数字出版产业分类是对数字出版产业统计的基础,对帮助界定数字出版产业边界和厘清数字出版产业链条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施数字出版产业统计的基础和衡量数字出版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前提。文章着眼"数字文化",以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特性为出发点确定数字出版产业分类的基本思路,对数字出版产业类别进行精细分类,构建数字出版产业分类表,对国家编制数字出版产业分类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