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泊桑的《项链》的主题和主人公形象,一般认为是讽刺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露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的毒害。女主人公是一个爱慕资产阶级虚荣的形象。文章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了小资产阶级渴望摆脱贫贱处境、展现自身价值的欲求难以实现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了这种悲剧性遭遇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小资产阶级摆脱不了资产阶级影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主人公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控诉,与对光明和正义的热情礼赞正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指责和对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召唤。 2、引导学生接受作品中火一般诗情的强烈感染、学习表现这种激情的多种修辞手法。 3、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二、问题讨论 (一)《屈原》的剧情是怎样的?主人公是在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怀特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为澳大利亚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瞩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怀特的作品把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是一种"心理叙述的艺术".他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描述来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世界,而这种"精神本质"的外在表象,即作品的主人公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其"心路历程"的目标,却不尽相同.但综观怀特作品,大多数主人公都与自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以<人树>最为典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在作品的背景、人物刻画、主题、结构及写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而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大自然对怀特本人及作品的影响及怀特对自然所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是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它是19世纪末美国社会新秩序下文化发展的产物。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露出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对女性的精神和实际生活带来的冲击,公开倡导女性的权利和价值,抗议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社会模式。该作品是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类似情节人物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简从一位被丈夫控制、压迫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主要过程。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极富象征意义的诸多意象,探讨了它们在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并从中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意象为表现女主人公追求自我意识的抽象主题做出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优秀长篇小说<红字>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的多元主题作品.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品中主人公在不同的遭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结局的探讨,论述了作家讴歌诚实、斥责虚伪的主题意识.  相似文献   

6.
<嘉莉妹妹>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成功之作.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和批评主要集中于主题和文体方面.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话语中的情态系统进行分析,剖析其特点以及该特点对于表现女主人公性格和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军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42-144
通过人物话语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文章拟用语用学 中的合作原则理论,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中主人公对会话合作原则的违反.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它规定作品的发展方向并将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不同读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三天游历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即:异化、寻真和真爱。这三个主题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它们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从而让霍尔顿的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9.
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本文认为作品的主旨和隐性结构就在于表现人性,基于此,菲尔丁不仅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主人公形象,并对当时某些似是而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原则提出了讨论,表明了小说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10.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作者指出了人在社会中的所属这一主题,同时也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悲惨境遇。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1.
刘彦峰 《考试周刊》2011,(67):24-25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优秀长篇小说《红字》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刻的多元主题作品。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形象的分析,探讨了主人公在遭遇苦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态度,付出的行动,以及得到的结果,进一步论述了作家霍桑讴歌诚实、谴责虚伪的主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通过丢失项链事件的突变,改变了人生,也改变了她本人的生活态度。作家在塑造主人公丢失项链的过程中,表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虚荣,而且呈现了她爱美、追求美、表现美的精神欲求,揭示了主人公内心坚定、踏实、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和达观,表现了她在特定环境下保持美好心灵的形象,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个典型,反映了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是一出个人的悲剧,作品表现出悲剧主人公奉献出一切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主人公失败的抗争弘扬了人的价值。主人公的不幸隐喻着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一种生存困惑,现代社会应当多关注个体存在价值,促进个体发展。文章运用悲剧理论,从悲剧人物、悲剧情节以及悲剧主题方面分析《长日留痕》所体现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自然景物现象的生动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心里变化及命运的发展,同时从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心理意识的外化,物化,从而构成小说的主题意象,令作品意义更为厚重。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所创作的六部小说,皆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婚姻为主题,而男主人公在其作品中充当着女主人公的领路人和道德楷模。该文概述了简.奥斯汀和她的小说,着重分析了简.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及其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作者得以创作出6部取材相同小说的心理原因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潘艳 《考试周刊》2008,(22):202-203
<害怕爱情>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马克希·万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文章从文本出发具体分析了作品的内容,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作了多层面的剖析,最后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对作品主题进行了挖掘.  相似文献   

17.
激情的王蒙     
王蒙是一位勇于创新,富于激情的作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时常出现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是作家对生活,对人民无比热爱的反映,是对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激烈冲突的诗意思考。王蒙式的激情表现在人物的塑造,运思的独特,语言的扩张等各个方面,从而“唱”出了对生活,对社会执眷恋的强音。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经常以美国梦为主题,通过对主人公跌宕命运的描写。表现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于普通大众的美好梦想的扼杀,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