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从残疾人体育的概念研究、残疾人竞技体育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近20年的残疾人竞技体育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为残疾人竞技体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疾人体育是社会和谐的直观体现,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发展的残疾人体育应是残疾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三者和谐稳定,全面开展,相辅相成.目前,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优先、快速发展,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保持残疾人竞技体育适度发展,加强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建设,将残疾人体育逐步融入中国体育的大环境,是中国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的方法.以世界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论据,对目前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雅典残奥会上我国以63枚金牌名列世界各国之首,成绩显赫。但同时也暴露了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诸如基础项目薄弱,集体项目水平不高,优势项目不多等问题,应该看到,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发展机制上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针对以上凸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制度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残疾人体育运动条件、体育发展政策、体育教育和培训的研究,提出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和包容是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解决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不对称、不和谐的问题及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20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文献进行分类与总结,了解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理论研究较多,而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教学以及康复体育的相关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对全国残疾人体育参与情况的研究,充分了解残疾人体质健康状况;拓展残疾人体育锻炼手段;改变"重残疾人竞技体育,轻残疾人群众体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介绍了香港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并对香港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香港残疾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因素:政府多处基金资助残疾人体育事业,完善的场地器材设施,不断研讨改进技术、完善训练手法等.香港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展望包括: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竞技体育的重视、拓宽融资渠道和加强横向交流、切实做好致力于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的专业人才引进与保障,以期为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分析、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近三届残奥会奖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梳理。结果表明: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男女比例趋于"阴阳平衡",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潜优势项目有较大进步,集体项目仍是"短板",残疾人竞技体育地区发展不平衡。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应优化和完善举国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体制、发达地区尝试部分残奥项目职业化、倡导竞技体育初步实现"残健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阐述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体制、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与西方体育强国美国的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并结合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探索适合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的三条优化途径:一是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二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三是目标管理的系统多元化。并构建社会化管理和政府管理的多元化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滞后;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缺陷;残疾人体育的教育科研投入不足.针对我国残疾人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体育运动开展的社会大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提高残疾人体育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等可行性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概况、我国参加残奥会的历史与成绩阐述.分析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以下解决策略:着重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北京残奥会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整体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残疾人健身体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近20年来我国残疾人健身体育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我国残疾人健身体育研究的现状与不足,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残疾人运动员在短跑起跑中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现行短跑起跑规则和发令操作方式对部分残疾组别的运动员存在不公平现象。进而提出规则的制定应符合残疾人身体特点、提高裁判工作特殊技能、为聋人组T60级设计较科学的起跑发令装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残疾人体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第三部门供给)3种模式;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对3种供给模式进行测算,指出我国残疾人体育由目前单一的政府供给所产生的边际交易费用要远远高于非政府供给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残疾人体育的供给由政府部门交给非政府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大量残疾人健身文献资料,并对四川民族地区残疾人健身锻炼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和弘扬残疾人体育健身的正确理念;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残疾人体育锻炼相关的政策法规;实行多种渠道资金筹集制度,为四川民族地区残疾人体育健身奠定物质基础;大力开展残疾人科学体育锻炼的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的残疾人康复体育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15.
构建残疾人运动选材理论体系是实现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残疾人运动选材理论体系的概念、地位、作用、理论与现实依据及整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残疾人运动选材理论体系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挺  毛志雄  连文杰 《体育学刊》2007,14(4):119-124
从心理技能训练、心境状态、焦虑、心理健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残疾人运动员专项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辽宁省部分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焦虑、抱负水平、责任感、应付困境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状态焦虑、自信心、责任感、应付困境能力均得到较好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运动员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弥补了残疾人运动员某些机能、形态上的缺陷。这一研究对增强残疾人的生活信心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际体育运动中的人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长期以来,国际体育运动中的人权一直是个被忽略的问题,而其也应当属于国际人权法研究的范围。体育权已被认为是一项人权,作为人权基础的自由、平等和不歧视同样可以被视为体育权的基础。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应当得到特殊的关照,而第三代人权则与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关系更为密切。联合国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在以上方面进行的合作促进了体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Because anthropological premises influence every form of intervention and implicit anthropological assumptions are always to be found behind the methods, in sports pedagogics it is pointed out in various theoretical contexts that a reflection on the basic anthropological assumptions is necessary to avoid this becoming a form of dark material in the mediation process. In contrast, it remains completely unnoticed that the benefit of anthropology in the critical theory and also in the pedagogics of handicapped people under the keyword of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is fundamentally doubted because anthropological assumptions can also be used to exclude people with handicap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sports pedagogics and pedagogics of handicapped people, it is shown that 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s pedagogics is also rendered conspicuous through structures potentially hostile or exclusionary to handicapped people. Previously discussed sports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can consequently provide little orientation on the way to an inclusive sports pedagogics and are in need of modification. In an effort to constructively turn these findings,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an anthropological foundation, eve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nthropological criticism, still seems to be possible if the focus would explicitly be on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pedagogics, which concentrate on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mankind and thereby place the autonomy of humans at the center of all inclusive pedagogic endeav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