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缩短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差距,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向高能级发展,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理论,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模式及其相关发展要素等方面对我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创新研发导向偏差、全国性知识网络转化不畅、专项资金支撑不足等是当前影响最为深刻的三大制约因素;据此提出应增强政府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成果转化效能、全方位打造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体系等战略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阻碍因素和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很低,大量的科研项目成果仍停留在纸面上。着重从高校自身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并对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存在较大差距以及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本文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改革评价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改革学校内部激励考核机制、加强中介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陈斐  康松  康涛 《科研管理》2004,25(1):23-2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具有长周期性、复杂性、选择性、市场性特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成果本身、成果采用者和成果推广者三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加强农业科研管理;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增加农民采用科学技术意识;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稳定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等对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从政策、研究开发经费、成果自身、技术中介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军队技术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军队技术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条对策:完善成果转化政策;加强项目管理;设立转化推广经费;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员。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每年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问世,由于成果缺乏社会适应性、转化机制不健全、政府作用缺位等原因,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率极低,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作初步探讨,提出了加速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科技成果转化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应在充分认识到导致转化率低的几大难点基础上,加强六方面工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成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建立并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阐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性基础上,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探索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如何利用统计监测与评估考核等手段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并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为例,通过系列研究提出一套集团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考核的体系,包括对科技项目分类定义及制定相应的成果转化评判标准、对不同企业设定差异化考核目标、采取滚动评估与考核方法,以及成员企业成果转化率考核成绩测算方法等。采用此评估体系对中国海油集团所属成员企业科技成果进行评估与考核9年来,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不断提升,说明该评估方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有效推动作用,对同类大型企业集团有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农林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针对农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特殊、转化推广体制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引入经营机构、规范转化行为、打造转化推广队伍的成果转化模式,建议以实践基地为平台,辐射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同事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实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转化中各方行为的研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关键环节,从目前情况看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我国科技本来就比发达国家落后,而在科技与经济之间又有一个巨大的落差,如何发掘这个落差的潜能,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好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是保证利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1.
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已发展成为技术交易前期工作首选的信息渠道,具有沟通便利、服务快捷、信息集中等特点.文章探讨和分析中国绿城技术转移网(www.nnjssc.com)所提供的线上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与线下技术转移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服务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科技服务体系的内部运作,剖析科技服务的知识转移机制,并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作为衡量科技服务的基准.提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的考察和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介绍德国技术转移中心的概况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情况。并和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相比较,提出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东技术转移人才发展技术路线图中需求分析环节要求,开展我省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在政策、制度、财政等各方面需求的调查,围绕技术转移与服务机构及人才的重要性、存在困难、制约因素、应采取措施以及今后关键举措等多个方面进行,针对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与服务机构等5个层面作出实质性调研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苏联技术向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转移。这次技术转移是一种混合式的技术转移,一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有偿的技术转移。它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援建工业项目、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帮助建立和调整高等院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留学生和进修生。本文分析了这次技术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为它所转移的技术基本上比较先进,符合中国国情,大致上属于适宜技术,是新中国长期的技术老本。文章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技术转移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首先阐述了技术转移对东北地区制造业改造与升级的重要性,然后在介绍技术转移方式和影响技术转移方式选择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适合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技术转移方式:合作生产与合作研发,并对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刘立安  傅强 《科研管理》2010,31(1):69-76
摘要:分析了外资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并利用最优化方法,讨论了银行在多期时的贷款利率选择策略;深入研究了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技术转移与技术示范效应对本地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研究认为,只有鼓励与本地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适当技术差距的外资银行进入市场,和/或引进适当水平的风险控制技术,才能促使本地银行积极实施风险控制技术转移,提高本地银行的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18.
技术转移是企业技术创新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的源头,而技术转移则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或流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成果渐进的扩散和转移过程才能实现.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还非常低,技术转移对于许多企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探究其原因,才能寻求破解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计量、总结归纳等方式对国内外专利代理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明确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发现关于专利代理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专利代理服务的概念、内涵及其对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建议加强专利代理服务对专利质量、专利技术转移深层次影响机理的研究,并开展有关专利代理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以为专利代理机构各项服务在实践中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专利代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专利代理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政策环境、资金投入、服务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提升政府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