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刑法体系非常发达完善,自古就形成了"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柳宗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刑法学思想相当丰富,而民法学思想相对分散,难成一家之言,但其精微细致处也比较精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刑法体系非常发达完善,自古就形成了"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柳宗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刑法学思想相当丰富,而民法学思想相对分散,难成一家之言,但其精微细致处也比较精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法律经过“礼入于法”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礼法合流”、“礼刑并用”的基本特征.造成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不分,将家规族法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产生了古代行政兼理司法和重刑轻民的特点.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重刑轻民"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与传统,集中表现为法典的刑事化、刑法的刑罚化、民事的刑法化以及律学的刑名化;这一特点和传统的形成与导源于"宗法关系"的政治权力关系、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密切关联。在已确定"平等主体"、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应倡导平权型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5.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典中并不存在着部门法划分,重刑轻民既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民法始终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民法的存在。传统律典中的民法受传统的“禁暴止奸”的法律观念和家族本位的公法文化的两重影响。使其没有能够顺利地朝着权利本位的阶段发展,而始终停留在义务本位的阶段,并体现出如制裁手段刑罚化等特点。后继的民法典不仅在观念而且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上,都借鉴了传统民法。这也在另一方面证明了传统律典中民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首要课题。本文从经济形态的法制内涵中揭示自然经济形态“重刑轻民”法律体系形成的必然性,探寻商品经济形态“重民轻刑’的真实含义,合乎逻辑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应是“刑民并重”的法律体系。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与现实诸角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乃‘重民轻刑’的法律体系”的论断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法的教育作用简论张明新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注意法的教育或教化作用。我国历史上的成文法典,往往诸法合体,刑民不分,而且重刑轻民,即主要是刑法,私法很少,刑和法这两个概念往往是通用...  相似文献   

9.
唐代债权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刑轻民”的中国古代社会 ,民事法律不发达 ,有关债权的法律规定很少。但在唐代的法典及现存的敦煌契约文书中 ,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具体的债权保障措施 ,即由双方当事人制定契约 ,当债务人拒不履行债负时 ,通过诉讼等手段对债务人给予刑事惩罚 ;在契约中设定条款 ,通过国家机构强制牵掣债务人财物 ,来实现债权 ;针对债务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 ,实行役身折酬的办法 ,以力役折抵债务 ;责成债务人提出担保 ,当债务人无力履行债务时 ,由担保人代偿等。上述这些措施 ,有力地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 ,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 ,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日说法》节目取得很大成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从案例结构上看,重刑轻民商,重民守法轻政府守法;从叙事角度上看,有主观偏见,重故事轻讲解,重视觉效应,轻事实本身,更有以虚拟审判影响干涉司法权威之嫌;从法律讲解上看,存在着解释不精确、不深入、不适时的错误。为提高《今日说法》节目的水平,在案例选择上,应从重刑法、重民守法向重民商法、重政府守法转变;叙事角度上,避免主观偏见,重事实,重法律讲解;法律讲解上,应精确、适时、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2.
刑罚虽然对惩治腐败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腐败犯罪依然猖獗,主要原因是我国重刑轻民的传统观念和现实制度设计及司法习惯。民事措施可以有效补强刑事措施的不足,通过刑民互济,民事公益诉讼,社会专业力量介入等具体举措能够完善我国刑民结合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法的精神纵穿整个历史长河,绵延不绝。自汉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封建法律的演变是一部关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史的演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父权思想,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也是法律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法律的文明与进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律所体现的父权思想,认识父权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族刑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集体性惩罚,主要适用于政治性犯罪.这种野蛮而残暴的酷刑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直接相关。中国古代的家族主义与重刑主义是其存在的主要根由,族刑的实施增强了刑罚的威慑力.通过对族刑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华法系法文化特征的认识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礼与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更大。礼文化、仁文化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古代法的灵魂。礼的功能是别贵贱,客观上固化社会的不平等,但礼治的目的是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秩序。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现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也有"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传统,西方式的民主不可能照搬到中国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某些形式,诸如兼听博纳、监督制度、科举制度、重民轻君思想、社会大同思想、反对旧礼教的束缚等等,经过批判地改造,可以为当今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形式、法律实质和法律适用等方面阐述先秦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他们所主张的法令公开颁布、立法公平、司法必平、执法必信和重刑思想对整个中国传统法律在法律渊源、法律思想和刑罚制度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受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民众传统报应情感的影响,中国现行刑罚结构属于典型的重刑刑罚结构。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对刑罚功能的反思,刑罚结构趋轻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刑法改革的方向。以死刑和自由刑为主导地位的重刑结构的中国刑法受到了质疑,应在《刑法修正案(八)》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大幅度地削减死刑罪名,调整死刑与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之间的结构关系,提高罚金刑的地位和增设轻刑刑种等方面对刑罚的设置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法律类成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记录了中华民族对法律问题的共同习惯及其思维活动的演变轨迹,涉及制度本身、法律执行主体、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审判结果和处罚方式等内容,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古代法治文化,反映出汉民族封建社会"礼法合一,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百姓对法治的美好愿望以及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的重刑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