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自律观念滥觞于康德。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并非只是持艺术的形式存在而不及其他;相反,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彰显“意志自律”与“审美自律”的内在关联。本文考察康德审美自律思想的辩证色彩,并对艺术自律观念的发展沿革作出考量。  相似文献   

2.
走向裂变——透视魏晋南朝之“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历史的、诗学的范畴,兴的发展在魏晋南朝时代出现了鲜明而活跃的多层裂变:从重“托讽”与“兴托”,到对兴的审美中介性、审美激情和审美包蕴性的认知与揭示,兴的涵义大大超过了秦汉时期的“比喻”与“象征”,而表现出显著的多功能性。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古代诗学的发展成熟过程,也显示了魏晋南朝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也是钟嵘《诗品》中较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钟嵘较多地用其评价山水诗人和永明体诗人。“清”的审美标准确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对后代诗人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人的影响特别深远。“清”受到广大山水田园诗人的喜爱,不单单是由于“清”自身的审美内蕴,更为重要的是“清”已成为一种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4.
郭舫 《都江学刊》2000,12(3):34-36
本从“追求自我”、“重视象征”、“结构新奇”、“语言精美”4个方面剖析了朦胧诗派的审美特征,肯定了朦胧诗派的审美功用。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怪诞”与“荒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怪诞”一词在西方有两种用法 ,一指本义“洞窟” ,二代一种审美形态。“荒诞”一词在西方有三种用法 ,一指本义“不和谐”、“与理性相背” ,二代一种戏剧流派 ,三代一种风格载体形象 ,即风格形象。“怪诞”指代审美形态和“荒诞”指代风格形象时两词容易混淆 ,原因第一是它们都有滑稽形式 ,第二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重合为同一对象。两词容易混淆还与它们中文译名中有同一语素“诞”相关。  相似文献   

7.
胡立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2):46-51,94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盲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回归审美,改变“不学”、“苦学”,催生“乐学”状态。本文从唤起审美直觉,启发审美想象,激起情感共鸣,激励审美创造四方面对语文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单元”教学是新一轮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形式。在“大单元”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常常出现“泛化审美”和“缺乏审美”的现象,致使“大单元”核心任务无法完成,文本独有的审美因素无法挖掘。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之中,教师需立足“大单元”的概念、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催生审美意趣、进行审美鉴赏,进而生成审美成果。  相似文献   

10.
审美形式的意蕴来自世界象征之网中的客观对应,“象罔”神话揭示形式的这作用审美形的生态本质主要在于其节律特征所具有的动力性,它使形式的意义通过美感体验而为生命所持有。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兴”揭示了审美形式的动力性本质。  相似文献   

11.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处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中的中西爱情诗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别,本文将从“含蓄”对“直接”的表达方式、“悲愁”对“激情”的审美形态、“中正平和”对“个性自由”的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骄、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骄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管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大理“风花雪月”是组合苍山洱海间的四大景观形成的一个特有意象。该意象最早出现在明初大理隐士杨黼的诗作中,象征着负山面海,龙关扼塞的大理国及其政权,蕴含了元末明初白族社会剧变时遗民们悲伤忧郁的情感和心理。该意象组合在明清朝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在白族民间产生了普通民众家喻户晓的风、花、雪、月传说,蕴藏了民众苦难而悲壮的生存;一是地方文人精英在汉诗比兴传统下对“风花雪月”初始意蕴进行了审美解构,成为作者托物言志或索物托情之“物”。进入现代社会,现代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裂产生了“审美需要”,艺术家、传播者和现代商业运用艺术和技术制造一个个“审美幻象”将这种分裂予以暂时“缝合”。大理也由此逐渐在现代旅游业和消费意识形态的诗意建构下,被塑造为现代人逃离喧嚣都市的心灵栖居之所。“风花雪月”在大理的诗意建构中作为一个符号和噱头,成为受众精神疗愈的“审美幻象”。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学校美育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和开展者,其审美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校审美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纵观当下学校教育,竭蹶步趋于“教育苦旅”的“被动型”“追赶型”教师,其审美素养呈现出审美观念畸形化、审美知识功利化、审美情感缺失化、审美境界世俗化、审美能力固着化等问题。重构教师审美素养须从“完整人”视角出发,更多地凸显身体价值、重视感性存在、追求生命完整,以内在自觉和本性使然提升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9.
谈张爱玲散文《爱》的艺术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爱》以语言层面、叙述视角、内容结构、象征意蕴的空白,创造了含蓄而丰厚的美学氛围,强烈的激发了读的审美情感,取得了与“多情惟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一样的艺术效果,营构含蓄、淡雅的可以“品”的审美形式,唤起读的审美“交感”。  相似文献   

20.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