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数的题材分类传统,形成了"杂剧十二科",首次系统地完成了对杂剧题材的理论概括。虽不全面,但却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类别的划分显示了朱权本人慕仙求道的心态意绪,其悲欢离合剧类涉及到戏剧审美的内涵,已有了悲剧喜剧分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4.
"虚""实"范畴在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如果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显学》篇,可见儒学之"虚"对比法学之"实"是全篇一个重要的行文逻辑;如果从精神与实际、时空两方面来论述,则《显学》篇全文还暗含着理论之"虚"与实际之"实"的行文逻辑。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6.
以"民本"思想为主要宣扬诉求的《商君书》继承了法家学派的传统,主动探讨"治民之法"和"使民之道",主张创造多个社会范畴内的统治机制以形成社会差序格局并给予百姓所期望的人人平等机制下建构的平民政治模式,取得了轴心时代的阶段性成果。《商君书》的"民本"理论经过历史的检视具有普世性和科学性,重新探讨其建构的"民本"思想体系及应有价值是我们在当代社会发展法制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梁辰鱼考订元剧,可以视为他效仿魏良辅再度改良昆腔的工作之一,这为他自翻新调作了准备,也是新昆腔得以运用于传奇创作并被搬上戏剧舞台的重要保证。梁氏考订元剧的主要成果表现在杂剧《红线女》的创作上,此剧为《浣纱记》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元人杂剧《东窗事犯》分别有孔文卿撰和金仁杰撰两种。孔文卿本今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金仁杰本则已散佚,世人莫知其详。本文通过对"东窗事犯"故事在元代流传情况的考查,并给合明清小说、戏剧、说唱文学中有关的情节,对金仁杰本《东窗事犯》的情节内容提出一些合乎情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3.
历代论大都从学、作、时代等角度来阐述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而较为忽剧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以杂剧的表演艺术的视角,从接受、创作与导演、表演三个方面来阐释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便能更为关注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有"四书"之名以来,《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朱子之学规定的"第三",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第四",再到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起伏,每一次变化既受到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们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难易程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学习需求上的考量。《孟子》一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四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其次序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整个"四书"学习次序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有一个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小说中精妙的细节描写、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等,都可以成为剧本创作的原材料。当然,能否在尊重原著美好意旨并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基础上做到"因体而异,量体裁衣",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对《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曲》在清代《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清代‘红楼戏’")中的改编、化用情况加以探究,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学校仪式与戏剧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拟剧论"为学校仪式提供了戏剧术语的分析框架,使表演特性在学校仪式中得以彰显。然而学校仪式与戏剧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校仪式是以"理解与对话"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的实现是"基于平等,达于移情",它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学校仪式仪程设计上"放权",学校仪式空间排列上"去中心化",学校仪式情境设置上体现"情感契合",学校仪式角色扮演中更具"采择性"。  相似文献   

17.
传奇漫说     
“传奇”一词在明清之际已不再是小说的称谓了,而是作为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戏剧的名称。“南典戏文”又称南戏,产生于北宋时期,由于它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带,也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又说“或云宣和间己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由此  相似文献   

18.
"政治狂想剧"《苹果车》《真相毕露》《日内瓦》是萧伯纳戏剧生涯巅峰时期的主要作品。萧伯纳以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深刻反映了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时期西方世界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和被扭曲的人生观念。深入阅读萧伯纳的"政治狂想剧",可以发现拉康主体理论的影子。戏剧人物"想象""欲望""无意识"与拉康理论的契合,再次印证了萧伯纳戏剧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是一部在群众口头文学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长篇小说。它在成书以前,水浒故事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南宋时期,水浒故事成为民间艺人说平话的绝好题材,元代杂剧又把它们搬上戏剧舞台,创作出许多以宋江等人为主人公的水浒杂剧。中国文学史家和《水浒  相似文献   

20.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