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动形养生"的思想已萌芽,但"动以养形"的理论始于《吕氏春秋》所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并在养生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其内涵为: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本文对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思想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黄帝内经》之"形神兼养"这一养生观进行了详尽论述。旨在追溯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文化之源流。  相似文献   

2.
张兴洲  谭大江 《武当》2003,(10):9-12
太极修道养生论解 修道练武者,道门皆为养生之功也。丰云:修道练武不养生,多病多灾不长命。五分练,五分养,功道自然长。武道以炼为主,以养为辅。文道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顺其自然,纯在于养。武道之养,养精养气养神,炼则炼气炼意炼形。拳法以柔制刚,以  相似文献   

3.
郑勤 《武当》2012,(12):61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以达健康长寿的意思。中国的传统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畅神态"神志",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过多的言词,过度的感情冲动,以及过多的思虑活动,都可能伤精。  相似文献   

4.
佚名 《武当》2005,(10)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  相似文献   

5.
人奏社会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就有更高的目标。"养生"文化已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热点话题。笔者素身体验,愿意与众人分享,其观点是:"太极拳的‘形体养’、‘心灵养’、‘以柔克刚’及‘海纳百川’等特点使之成为人类养生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6.
周天元 《武当》2012,(9):37-39
眼下养生书籍层出不穷,养身讲座此起彼伏,而且越来越细化,如"饮食养生"、"茶道养生"、"中正养生"、"中医养生"、"道家养生"、"太极养生"、"丹功养生"、"气功养生"、"仙学养生"、"易经养生"、"十二时辰养生"、"四季养生"、"佛道养生"、"修心养生","房事养生"等等,这类"养生内容"在人体的某个侧面,或者说某些生活操作上会有所帮助,然而能否涵盖养生因素的关键所在,起到"生命健康"、"智寿同步"的最终长寿效用,那就未可知了。"全息养生"则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养生思想和养生术大发展的时期,但神仙思想、金丹大药之术盛行,使这一时期的养生术良莠混杂。北齐时的思想家颜之推从无神论的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神仙思想进行了抨击,从现实和实效出发去探索养生之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养生主张,使他在养生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不附时俗的养生观,对研究这一时期我国养生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9.
曾永忠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39-40,42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萌芽时期,《吕氏春秋》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体育在科学的道路上向前发展。《吕氏春秋》提出了动以养形、益气保精以养神以及养生与卫生保健预防相结合的养生方法,这与现代体育卫生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运动生理学     
G804.2气与养生论[刊.中,I]/吕新建,魏烨(河南科技大学体育部),林霞(山东兖州六中体育组)//内蒙古体育科技.-2003,16(4).-63-64参3(XH)养生//理论 气是人体内运动变化着的物质,气在脉中运行则为气血,对人体有营养和滋润作用。动养形,静养心,而养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之气。  相似文献   

11.
在道教(家)养生领域内,我们应该强调以下四个理念。一、养生须养德老子五千言,几乎通篇都在阐述德的作用与重要性。"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易曰"厚德载物";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内经更是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离开了德,生命之器象则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家贵生而生长,贵生的含义是"乐生、好善"(《太平经》),"乐生、好善"的思想,是道家、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  相似文献   

12.
自古迄今,养生疗病之术,种类颇多,各有特色。而太极拳则是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溶于清静之中,把静化于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表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身体强壮。1、改着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主易合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民变化的需要。太极拳申清静用意、"意宁冈田",乃为静功养自…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文学造诣通达精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其于养生方面,亦有不少远见卓识,却鲜为人知。在《欧阳文忠集》和《删正黄庭经序》中,我们可以汲取良言妙策,获得深远启迪:这就是他提倡的"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以为顺乎"自然"法则,便是养生之大道。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庄子·知北游》里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生于气也",强调的都是"气"之于人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以养气为首务,讲究以气养生,认为以气养生有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的功效。那么怎样养气才能获得健康和长寿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种指导练拳之文多如牛毛。而关于在练拳过程中如何养生的文章则相对较少,中华传统武功自古讲究练养结合,攻防一体。笔者才疏学浅,试从武德、身体、场地、季节、时间、方位、医药、营养等方面浅谈养拳要旨,不妥之处望行家指正。武德:简单地说,习武之人要遵纪守法、尊敬师长、不逞强好胜,同时又要具有不惧邪恶、见义勇为的良好品德,只有做到  相似文献   

16.
荀子名况,又称孙卿,孙卿子,被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晚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以前,卒于公元前238年前后。荀子生活在战国七雄并峙局面即将结束、封建的大统一即将形成的时期。他15岁时,就到当时较为强盛的齐国游学,后又两度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并周游列国,收徒授业,最后定居兰陵,发愤著述。其哲学体系及其内含的体育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 荀子在《天论篇》中说:"大天而思之,孰如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说,推崇上天而思慕它,哪比得上把它视为物体蓄养而控制它呢!顺从上天而颂扬它,哪能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荀子"制天命而用"的唯物论思想,基于他从哲学角度来看待人应如何延年益寿和修身自强。他说:"扁善之度(遵循),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传说中的寿星);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修身篇》)荀子在这里提出了"治气养生"和"修身自强"这两个体育概念。不难看出,它既具有道家"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此彭祖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相似文献   

17.
养生心经     
[养生心经]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 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明·陈益祥  相似文献   

18.
舒佑辉 《武当》2011,(2):13-15
健康长寿,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永恒课题。太极拳是实现这一美好目标的最佳养生术之一。怎样修炼太极拳才能求得其最佳的养生功效呢?一、动静有常,阴阳和合:"从阴阳则生"。中华民族从古传承至今的太极拳,是静动相兼的气功,又叫行功。行,即运动变化;功,即内炼养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养生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荀子是一位儒家学说的思想家,对养生之学说贡献颇大。其《荀子·天论》中有很多的养生名言流传于世,其中著名的“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语,其意思是“只要物质保养完备,身体活动适时,那么连天也不能使这样的人生病”,为后人所称道。此语体现的“人定胜天”观点,反映出唯物主义精神,向人们昭示:人的健康决定于自己。依其内涵还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就是:养备+动时=健康。荀子的养生之说@曹卫民  相似文献   

20.
张永明 《健身科学》2011,(11):39-40
有人说:"会练会养功夫长,只练不养就会伤……"同样练太极拳,有的人能事半功倍,有的人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会练会养,才是功夫长进、益寿延年的关键。如何才能做到会练会养,笔者根据自己的练功经验并结合中医养生、营养学等方面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太极拳的练与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