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2.
1.批评报道采访遇到的种种阻挠。批评报道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阻挠。2004年11月8日中央台《媒体广场》摘引一家报纸的报道:当前批评报道的采访超半数以上受到种种阻挠。而阻挠采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拒绝采访:一些单位得知记者要去采访,如临大敌,或大门紧闭,或派重“兵”把守,让记者吃闭门羹:一些单位人去屋空,唱起空城计;一些单位让记者找不到采访对象,不是你推我来我推你,就是躲避采访:有的则当面声称拒绝采访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1994,(4)
新闻敏感与客观报道这是一篇写法巧妙的批评报道。报道写于1984年,其时新闻媒介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宣传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左”的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很顽固。据了解,两位作者原本是到阿城县采访别的事情,但他们从一位来访者...  相似文献   

4.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积极开展批评,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扶正祛邪的有效手段。作为记者,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也要善于向那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做记者工作的人都知道,正面宣传普遍受到欢迎,被采访对象大都能主动配合,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一路绿灯。而批评报道呢?恰恰相反,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轻则受到冷遇和阻拦,严重时,记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被殴事件已屡见不鲜。这说明,搞好批评报道,并非易事,为了批评报道这朵带刺…  相似文献   

6.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7.
常虹 《记者摇篮》2004,(12):39-39
批评报道因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采访对象由于怕“家丑”外扬。而千方百计地阻挠采访。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三阻四。而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在采访时受其工作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像公、检、法、司那样去依法采取非常手段调查取证,这样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那么在写批评报道中.怎样才能打开突破口.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完全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批评报道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候,香港影视明星刘嘉玲来到合肥,一个新开播的电视栏目的女记者前去采访,她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问着问题。有网友在网上对此提出了批评。谁知该栏目的记者竟跟帖说:晕。这也拿来说?报道娱乐明星,本身就是轻松的,又不是采访政要。还有一位自称是××好男儿的人更是振振有词:我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县(市)报同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批评报道是项棘手的工作。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批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和战斗性。由于诸方面的因素,有的报社制订报道计划时,不列批评报道;有的报纸版面上,看不到批评报道;有的业务研讨活动,不探讨批评报道。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一是外部环境。有些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不习惯不适应批评报道,存有不怕通报,就怕登报的思想。于是说情、设置障碍、无理取闹等等相继出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包含批评报道,但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批评报道,它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形式,要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根据笔者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看,成功的舆论监餐报道,事前一般都是准备充实,相关事实、有关法律规定等成竹于胸的;反之,如果采访前没有充分必要的准备,得到线索后匆忙上阵,那么,采访中就无法击中要害,从而导致采访失败。  相似文献   

12.
开展批评报道是搞好舆论监督、实行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报纸具有战斗力的具体体现。但批评报道采访难、发稿难、人际关系应付难,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官司。笔者在地市级报纸从事采访工作十余年,经常写批评稿件,却没有引起一起官司,不是批评报道没力度,而是把握了批评报道中立场、判断、采访、成文、结尾五个相关连的环节,从而在批评报道中敢于行动而又远离官司。政治立场关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满怀工作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明确指出:“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  相似文献   

13.
按照新闻报道惯例,往往是对反面新闻进行舆论批评监督,对被报道对象进行曝光。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舆论批评监督的大环境所限,加之各种原因,也经常出现记者冒着风险采访,到了发稿时,稿子却不明不白地被枪毙的现象。于是这条批评报道不了了之。然而,笔者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反面新闻舆论批评监督曝不了光时,进行正面报道,其效果远远超过了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客观地看。容易引发失实纠纷的批评报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报道的基本事实失实,第二种是报道中所作的结论或发表的评论违背了基本事实或与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合,第三种是报道的内容或采访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法定权利。而究其主观原因,批评报道引发失实纠纷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工作方法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批评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对社会风尚、社会道德进行监督,旨在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这是新闻界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新闻媒体增强权威性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批评报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不少难点。除了批评报道本身的采访要付出更  相似文献   

16.
一篇批评报道的优劣、成败,固然有许多因素起作用,但就采访而言,提问举足轻重。“问什么”、“怎么问”构成了“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对于一般记者来说,采访中“问什么”大都可以心知肚明,而“怎么问”可能就比较难以把握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有助于解决批评报道中的提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批评有的媒体记者同行整天浮在上面,作风不正,文风不实,往往是指他们整天泡在会场上,泡在办公室,不深入基层采访,照录领导干部的讲话,摘编机关、企业等被报道单位的现成材料,心里没有群众,文字面目可憎. 现在,上述传统的"老毛病"在媒体同行中仍然存在.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和新闻队伍的扩大,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记者热衷穿梭于各种"论坛",能打电话采访的就不当面采访,以"网传"的信息代替现场信息,以专家们对新闻事后的"热议"来代替对于新闻真相本身的挖掘,照抄专家学者、意见领袖们的观点和调研报告,等等.其报道或许不乏热闹,但就是缺少"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来说,在批评报道方面有两点较深的感触,一是觉得搞批评报道难;二是批评报道的反响大,受众觉得批评报道大快人心,感到身危愉悦。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批评报道有没有审美性?如果有的话,审美特征又表现在哪里?这是新闻美学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在这方面进行—些探讨,以就教于新闻界的同行。我认为批评报道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批评报道的美是拉门化的社会美。美,包括自然美急会美、艺术美。美是入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在对象世界中,只…  相似文献   

20.
政法领域的报道,因多为案件或突发事件,多揭露批评而使从业者险象环生,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新闻失真或违反相关规定,使供职媒体和记者的声誉受损,有的甚至与被报道者对簿公堂,教训深刻。避风险,采访前要判断政法领域的报道采访前要有一个判断,尤其是批评报道,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预测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中的主要矛盾、焦点内容和症结所在,初步判断其中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最佳的作战方式,避免报道风险。现以笔者前几年对火车站地区治安混乱的一组报道为例说明。长期以来,郑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管理混乱,拉客宰客现象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