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走了,在母亲过世九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让我常常想起他们。而最值得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还得从父亲爱写字说起。  相似文献   

2.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4.
书情     
第一个教我看书的人是父亲。他在上海作医生,颇有名气。所以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患者治病。可是,只要我拿着本书往父亲怀里一钻,父亲便会放下一切,一页一页地给我讲书上的故事。一天,我买了两支彩色粉笔,把书上的故事画到了客厅的墙上。三堵白墙顿时色彩缤纷。为此,母亲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父亲知道后又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吵完了,父亲请来工匠,刷白了两堵墙,却用  相似文献   

5.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这一生几乎从未与人争吵过,但却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小错,母亲便会揪住小尾巴不放松,除了当面批评和数落,把父亲批得体无完肤外,逮着我也会唠叨个没完没了。  相似文献   

6.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7.
花钱买心情     
父亲是我知道的花钱买心情的第一人。那是半个世纪以前,一天他从街上回来,掏出一个玻璃杯,笑嘻嘻地让母亲看。母亲说哎呀家里这种杯子多的是,还买,浪费。父亲说,我三角钱就买了个高兴,浪费什么,太值了。那个年代人的意识也是旧式的,大家都理解不到“三角钱买了个快乐”的绝妙真谛。  相似文献   

8.
我在八九岁时,第一次写了一首诗。 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的大亨,派拉蒙制片公司的经理。母亲在各种学术活动里是个领袖人物,帮忙把“文化”介绍给二十年代充满活力的好莱坞。 母亲读了我的那首小诗,哭起来了。“柏弟,这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养女方知母亲心。”我却以为作为儿门子,我更知母亲的心,更懂得母亲的爱。母亲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为长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八九岁时,就骑在牛背上“啃”《唐诗三百首》,并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像杜家的祖师爷杜甫那样的诗人。或许,母亲看出了什么,对我格外宠爱。那时,父亲在外地矿山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人挑起沉重的家庭担子。尽管家务活多,但母亲很少  相似文献   

10.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1.
1929年4月,在父母结婚后的第六年,我出生了。三个月后,父亲离开了家乡,从此音信渺茫。母亲带着我,在家乡苦苦等待着他的归来。直到我上高中的那年,才从老师口中得知,我们母女俩日夜牵挂的亲人,早于18年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2.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3.
《出版广角》2013,(5):89+85
我学鞋匠只有两个月。初中毕业,父亲说我肯定考不上高中,不如赶紧去学个手艺。我觉得他讲得很对。中考前一个月,我还在课堂上抄一本借来的《唐宋词选》。老师把父亲喊到学校。这一次父亲没有打我,  相似文献   

14.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15.
变化美国     
63个宝宝,61位母亲。 如果改换一个场景和时间,美国广播公司策划的这次母子秀应当充满欢爱。但,当这幅照片传遍全球的时候,很多人很伤感:这63个婴儿没有父亲,这61个母亲没有丈夫。 最大的孩子出生在去年9月13日,马上就要一周岁了。而此刻,让孩子失去父亲让妻子失去丈夫的9·11事件,也要到一周年纪念日了。 19个恐怖分子,几架飞机,在顷刻间改变了这些幼小婴儿的命运。哈文·法伊夫的宝宝才一个月大:“宝宝是上帝赐给我的礼物,然而当寡妇、独自生孩子却不是礼物,那是十分残酷的事情。” 去年9月9日,她欣喜地告诉丈夫自己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从石头缝里夹生出来的小树,儿童时期,父亲早亡,母亲和奶奶两个寡妇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我母亲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她家以前是济南有名的"大户",可惜她赶上了她们毛家破落年代,但是她懂文化。我父亲少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十七岁,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七十多岁的母亲因患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至今仍昏迷在病榻上。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善良的母亲,希望用这种缓慢的告别方式,让我不至于一下子陷入"生死乍别"的惊慌。不过,在我所历经的四十多个春秋中,目睹这种缓慢的死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是一个"少年失怙"的人。父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因患鼻咽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陪伴并照顾我和弟弟,一同又走过了三十余年。父亲去世三年之后,母亲再婚了,这段维持了十六年的婚姻,虽无大的波澜、但也称不上"幸福"。后来,继父又与母亲离婚了,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家乡在丹东一个偏僻山村之中,1981年出生的我,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但是因为父亲在公路养护站工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记得当时父亲的工资好像是三十几块钱。又因为父亲是非农户口,我们家在那时还能够吃上一点供应的细粮,因此在伙伴们的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然而,这一点细粮,母亲要精打细算,只有来客人时我才能跟着解解馋,平时根本不可能吃到。母亲说,在我上小学时,给我吃个鸡蛋,都要左思右想,下好大的决心。已经记不得  相似文献   

19.
成长岁月我是1928年9月16日在新加坡出生的。我的母亲生我时才16岁,我的父亲20岁。我是跟3个弟弟、1个妹妹和7个侄儿侄女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的。我的母亲把她一生的精力都放  相似文献   

20.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