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创造的网络热词,不仅反映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网络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娱乐与政治:动漫电影背后的政治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漫电影与政治传播,一个是娱乐要素,一个是政治要素,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研究发现,以动漫电影为代表的娱乐要素容易降低人们理性认知的警惕与防备心理,使其背后的政治倾向巧妙地传递给观众。美国和日本等影视娱乐产业大国,充分利用娱乐消费时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其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包含在动漫电影产品中传播给观众,对观众的国家形象与政治观念认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一研究揭示了娱乐与政治鲜为人知的深层关系,也为我国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赵如涵  罗晨 《现代传播》2019,(11):65-73
当下泛娱乐化现象日渐突出,信息娱乐化研究也因此逐年丰裕。为梳理信息娱乐化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指涉,揭示相关研究的学科关联及范式,采取文献计量方法对SSCI期刊中331篇论文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发现,信息娱乐化研究于近五年达到高峰,美国、德国、英国成为成果产出重镇;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皆对其保持密切关注,半数以上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特征;信息娱乐化在车载随意移动网络、政治传播、新闻角色认知、伦理反思等主题下频频现身,多数研究彰显出对工具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兼顾;信息娱乐化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角色认知、与受众政治行为之关系及相关内容中的修辞策略成为三个核心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6.
江苏佳 《青年记者》2017,(12):77-78
当下,各大视频网站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不可或缺的网络娱乐内容和消费对象.其综艺节目主要来源有二:一为“拿”,即从卫视或海外购买独播权的“拿来主义”,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然而在遭遇广电总局“限娱令”、卫视自主研发独家播放平台(如湖南卫视的芒果TV)以及海外版权的水涨船高,可“拿”的节目不断缩水.二为“借”,即通过用户生产内容营造众声喧哗、全民参与的网络娱乐奇观,尤其是脱口秀节目,如papi酱脱口秀视频、小咖秀等,但囿于网民的专业水平,“借”来的节目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借”也非长久之道.“拿”和“借”都无法保证视频网站科学化、可持续发展,促使各大网站纷纷走上重新探索网络综艺之路.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9.
一、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连网作为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年龄结构仍以青年为主,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以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不同,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的是参与式文化的网络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实证研究网络舆论事件中大学生网民参与行为与其背后心理的关联,选取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本研究将网民参与行为界定为潜水型和表达型,选取从众、好奇、娱乐和获得认同作为网民参与心理,并将年龄、性别、专业和月消费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发现:68.7%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舆论事件中选择潜水,并且娱乐心理越强,大学生网民越倾向于潜水;获得认同心理是影响大学生网民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从众心理和网民参与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现代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奠基于工业化时代之私人财富积累基础之上,底层民众因无力消费昂贵的政治生活而不得不远离政治.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微博技术的推出使得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民众廉价地消费政治成为可能,底层民众正在回归政治舞台.在我国,微博问政已然成为民主政治改革的新动力.我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应当积极回应微博问政,并改革政治法律制度、规范政治法律设施,规制并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雅兰 《视听》2016,(1):45-47
情景喜剧是电视艺术商业化的产物,代表了消费时代下的大众娱乐文化,具有以谐趣美为特征的美学价值和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基于流行艺术的分析视角,以《万万没想到》系列作为研究对象,进而论述网络情景喜剧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的通俗性、作品的娱乐性、商业化的价值;以及从内容、受众、媒介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情景喜剧流行的原因,以期为当下大众娱乐化的流行现象研究提供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电视节目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却也存在因消费内容娱乐化带来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解读,以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为例,剖析当下电视节目的消费文化特征,从消费文化角度分析当下电视节目市场的消费现象,从而引发对电视节目过度娱乐消费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匡野 《传媒》2017,(22):43-45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民群体日渐壮大,网络文化从最初的小众文化、精英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当下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早年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小范围文化信息传播生态,已经被当下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生态重组为全球性的网络文化虚拟社区,区域性、地域性的市井文化已然被具有高度全域性、社群性的网络文化所替代。对同一话题的讨论脱离时空限制,从线下转到线上,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成为出版界的热门题材也仅仅是这一两年间的事,但随着我国网民呈几何数字增长的发展趋势,网络题材的文学图书也成为当前市场的畅销书。目前大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出版社直接从网上编选作品。如上海三联出版社近期推出的《进进出出──在网与络、情与爱之间》,收录了当前网络原创文学中一批“民间高手”的小说作品。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榕树下》更直接与相关网站联手,编选了网络公司提供的点击率较高的一批散文、诗歌及小说作品。 二是以网络为广告口号,针对网民为消费对象的出版物。湖北教育出版社的 《网络文学丛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互联网引爆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频度越来越快,烈度越来越强,领域越来越宽.每一起网络群体性事件都把公众的情绪和诉求呈现在政府面前,促使政府决策必须接受民意拷问,官员执政需要顾及公众情绪.面对这种由网民自发形成的舆论,公众的直接感受是:“老百姓终于有了可以说话的地方.”关心政治的知识界人士也日益觉察到中国政治业态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网络问政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背后凸显的是大众政治的勃兴.  相似文献   

18.
匡野 《传媒》2017,(22)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民群体日渐壮大,网络文化从最初的小众文化、精英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当下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早年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小范围文化信息传播生态,已经被当下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生态重组为全球性的网络文化虚拟社区,区域性、地域性的市井文化已然被具有高度全域性、社群性的网络文化所替代.对同一话题的讨论脱离时空限制,从线下转到线上,人群聚集的方式也由传统社会的空间集合体衍变为全新的网络社会组织,并由此派生出一种全新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范式——网络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网生内容对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同时,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强互动性,网络文化对网络内容同样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力,二者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无限动态循环的过程之中.对此,本文即以网生内容中较为重要的网络剧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其与网络文化间的双向建构过程,探讨其对于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形塑作用及网络文化对网络剧生产所带来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智 《青年记者》2016,(20):62-63
电视真人秀受宠元素分析 (一)真人秀电视节目最主要的媒介功能是给大众带来快乐消费,娱乐电视观众,相对于一些严肃和程式化的带有浓烈政治传播教育引导意义的电视节目而言,综艺真人秀节目轻松随意、表达空间大.真人秀节目在娱乐观众,满足人们“求真”“求实”“求乐”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以给电视观众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活常识.就这种意义上而言,电视真人秀成为普通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论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开拓了政治发展的新渠道和新空间,推进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特定范围内给我们的政治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本文研究和探讨虚拟网络社会对于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正面推动作用及其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并针对“虚拟网络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政治影响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