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序与诗歌是二位一体的文学存在,它所具有的映现生活、抒写情感、传承文明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节俗类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小类,共37篇。梳理这些诗序,我们发现,唐代节俗诗序不仅较为全面地保存了唐代流行的节俗名称,而且鲜活地再现了节日风俗文化自古至今的流变过程,同时它们还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叫做《诗经》。《诗经》的每一首诗都有一篇序,叫做“小序”,在整个《诗经》的前面还有一个总的序言,称为《诗·大序》。在《诗·大序》中,有一段讲感情在写作中(或者说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精彩极了,我看完全具有背诵价值:  相似文献   

4.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  相似文献   

5.
王冬梅 《学语文》2010,(6):34-35
刘禹锡的乐府诗序共六篇.分别为《竹枝词引》、《插田歌引》、《泰娘歌引》、《九华山歌引》、《采菱行序》、《淮阴行五首引》。这六篇诗序内容不同,可以看作是刘禹锡乐府创作的理论指导。将这六篇诗序的内容综合,归纳,可以看出刘禹锡大量创作乐府诗歌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盐法疏》、《(致身录)序》、《(牡丹史)序》三篇为焦珐集外文,《赠王东崖先生》、《长至阁中谒拜先师有述》二首为焦弦集外诗。这些集外诗文对人们认识焦珐的诗文创作、经世思想、道教思想、生平交游乃至明末社会、文化诸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7.
诗歌何时称“首”:在古代,诗歌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称“三百篇”,屈原的诗就称“九章”等。诗歌称“首”,最早出现在东晋初年,有个叫孙绰的诗人,在其所作的诗歌《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的诗序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指南录》中的诗序。诗序大多很短,单篇来看,不觉得有什么妙处。把《指南录》中的诗序串联起来看,就成了一篇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具备小说的各种要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反映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选入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教读古诗28首、词7篇,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分布于各册教材中:初中一年级上下册各有诗4首与6首;初中二年级上册诗9首、词1篇,下册诗4首;初中三年级上册诗2首、词1篇,下册诗3首、词5篇。另外,每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选编优质“课外古诗词诵读”8篇,目的是让学生从教读古诗词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及方法迁移到“课外古诗词诵读”中,为学有余力的优生“加餐”,中等生尝试学习。教材所选古诗词皆为传承不衰的名篇,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在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诗人张道洽一生创作咏梅诗三百余首,然《全宋诗》中所存仅九十六首,不及总数三分之一。今据明人王思义所编《香雪林集》辑补出五绝六首、七律二十五首、七绝三十首,共计六十一首。这些诗歌或直接署名“张道洽”,或署“张泽民”“实斋”,其中一部分还可在他人诗文中找到旁证,当为张道洽之作无疑。此外,《(崇祯)开化县志》中还存有一篇署名“张道洽”的《梅花诗序》,文中所述之事与张道洽生平行迹相合,部分文句与《瀛奎律髓》《宋百家诗存》摘引者相同,亦当为张道洽之作。  相似文献   

11.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初诗坛兴起一股和陶诗热潮,浸染于风会,酷爱陶诗的常熟文人钱陆灿创作出“和陶诗”124首,以言志抒情.研读湘灵的“和陶诗”,既有助于了解清初陶诗的接受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湘灵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与审美情趣,甚至可藉以解读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大夫命运与心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均属优美的美学范畴,以平淡、静溢为主要风格。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王诗更加冷寂、静穆与安祥,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溢着宗教神秘感,与世俗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赏的士大夫情调。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素朴,亲切可爱,具有平民性、世俗性、民间性,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艺术表现上,王诗更重形式美,注意炼字炼句、对仗押韵、色彩对比、画面安排等。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文学革命运动以来,现代汉语文论话语与古代汉语文论话语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如何应对这种断裂,如何建构新的文论话语体系,近年来,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与三种策略。第一种倾向是力图使传统文论重新言说,包括"转换论"与"重建论"两种策略;第二种倾向是不论话语的来源,一切以"应用"为指归,即"实用论"策略。"转换论"、"重建论"更多地站在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上,"实用论"似乎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但隐含其中的却是比较厚重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17.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钱孟钿,“随园女弟子”之一,其父钱维城,乾隆十年(1745)状元,是当时深受乾隆赏识的文学侍臣之一。其叔父钱维乔,亦称名于时。其母金氏,外祖母杨姗姗,外曾祖母方京都能诗会画。在这深厚的家学影响下,孟钿创作了独具风采的诗歌,受到以袁枚为代表的具有主流话语权的诗人的高度赞誉。而孟钿平生颇多交游,不仅与闺阁姊妹交往甚欢,也与男性诗人进行诗歌唱和,再加之有随夫游宦的经历,为其诗歌创作注入了君子之气,给当时盛行的闺阁诗中吹进一股豪宕潇洒之风,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20.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