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播疆域不再是电波所及之处!!而广播也不仅仅是只能用来听的……广播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它还是被用来使用与玩耍的?这个观点会不会让你觉得难以置信,其实,这一切正在发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播的媒介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归结起来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它们分别  相似文献   

2.
广播人与广播收听状态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人是否爱听广播,又是怎样听广播的呢?  相似文献   

3.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09,(5):F0003-F0003
江西音乐广播是江西省内最早开办的专业广播,拥有众多精通音乐的专业主持人才。策划播出的节目个性独特、影象鲜明,广受都市人群、中高端听众的喜爱。江西音乐广播擅长用高品质的音晌来伴随、丰富人们多彩的生活,被听众和业内誉为“听得见的色彩”。江西音乐广播在南昌的频点是FM103.4。“听见色彩,听见103.4——江西音乐广播!”“好音乐,好心情,江西音乐广播!”等彰显个性的宣传语,既是江西音乐广播人的最高追求,也是无数听友的温馨感受。  相似文献   

5.
章炜 《新闻世界》2012,(3):35-36
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6.
刘太明 《声屏世界》2006,(12):61-61
“村村通广播、户户喇叭响”这是当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广播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它是党和政府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广大农民的知心朋友,广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口皆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旧矛盾的出现,有些地方农村广播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随着新一轮“村村通”工作的开展,不少地方仍然把发展广播看成是附带业务敷衍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媒发展的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收入增多,视野开拓,文化水平提高,单一的广播传媒不能满足需要,农民不仅需要听广播,还需要看电视、看报刊、上互联网。广播喇叭再也…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183;怀特、埃德里安&#183;默本、史蒂夫&#183;杨格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他们指出:“广播记者在准备稿子时就必须始终考虑到耳朵。”广播新闻要为“听”而写,必须注意做到“上口”和“入耳”,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杨涛 《视听纵横》2004,(4):112-113
报纸新闻是横向排列,属于平面结构,广播新闻节目是直线排列,属线性结构,“广播是一条线,报纸是一个面”。因此,广播新闻标题在编排中以新闻提要形式出现。读报要先看标题,听广播新闻要先听广播提要。  相似文献   

10.
农副业科技知识本身很具体.有的还很复杂.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通过广播把这些知识直接介绍给广大农民很方便。但是.广播全靠“听”.它和报纸的“看”以及电视的又”听”又“看”很不~样的。广播一听就过去了.如果听错.生产上还会受到损失。这个问题在农村科技广播宣传中格外突出.也是科技编辑遇到的最大难题。同时.农村科技广播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0年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80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2%.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而高中和中专程度分别占931%和183%.大专及以上仅占048%。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并且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使留在农业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低.从而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困难。据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市35个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的统计.全部3992个常年务农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竞达到91%。0这样低智能的劳力结构.对农村科技广播宣传通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的科技编辑要下苦功改变编稿方法.变“写文”为“写话”.写农民的话.写农民听得懂的话。  相似文献   

11.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12.
郭晓 《新闻前哨》2011,(7):90-92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是听,新型广播却在广播的本体以外赋予了某些"看"的形态。由听到看,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更是广播内涵与外延的同步延伸。如何办能"看"的广播?受众如何感受"可以看"的广播?南阳人民广播电台每年140多场的户外直播,验证了看的可能和看的可行,对新媒体时代广播迅速转型和拓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播音响的形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是广播的特点,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能体现广播这一特点呢?是音响。音响体现了广播的本质属性,广播精品常常产生于带有典型的录音报道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声音”。丰富的音响,特别是现场音响,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独家优势,也是广播新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真实性强、时效性快、可听性广、感染力深,新闻节目只有抓住音响的特点,才能使广播的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竺熹 《记者摇篮》2009,(7):94-94
一直以来,广播频率的发展和频道的定位正在走向越来越精细化,这一方面是受众面对海量信息选择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媒体应对激烈的同类竞争所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之一。现在每个频率的听众越来越“小众”,广播逐渐变成了“窄播”,每个频率都在选择固定人群:有针对有车一族的、有专为老年人服务的、也有年轻人爱听的年轻频率……  相似文献   

16.
濮雨婷 《视听界》2001,(5):54-54
广播媒体如何搞好经济报道?首先要在可听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因此,广播经济报道重在“入耳。”具体地讲: 一、经济报道要找准人们的“感情共鸣点”。今年以来,镇江市城市建设相继展开三大工程,特别是在市中心黄金地带,通过拆迁商用房和民宅,开辟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一座“城市客厅”。这一工程,受到市民普遍关注。在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直播互动优势,针对市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有关领导、专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出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成立40周年座谈会时自豪地对与会者说:我是一个40多年从不间断的广播老听众,听广播使我受益匪浅……王乐泉不仅个人爱听广播,而且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领导干部都要听广播,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大力支持。作为广播工作者,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高层广播知音”而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18.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申红 《视听界》2006,(5):95-95
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更大的地理空间,甚至进行全球化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打开网络都可以随时收听。互动是网络广播的一个巨大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你播我听”的被动式收听模式,使听众成为收听的主体,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收听。针对这一特性,电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听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节目。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能够便捷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并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广播彻底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劣势,使广播成为“留得住的声音”。江苏…  相似文献   

20.
解读广播娱乐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妙德 《中国广播》2005,(10):60-63
有幸作为评委参加广播文艺委员会举办的“2005年广播娱乐节目展示评估”工作,听了近200个广播娱乐节目。总体感受是既有喜.又有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