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藏的这枚“天启通宝”是元末铸造,此泉是笔者集泉几十年中见到的元“天启”中最不易见到的大珍品。这枚“天启”钱,银质,径25.5毫米,厚1.4毫米,重3.7克,生坑,通体银锈,美品,唯在“启”字下有一小孔,余无他伤。元代来年红巾军领袖徐寿辉于天启元年(1358年)铸“天启通宝”,翌年改号“天  相似文献   

2.
陈国友 《收藏界》2012,(5):75-75
我早期集得的一枚“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是红铜质的,与其他“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不同。钱币的直径为44.5毫米,穿径5毫米,厚3.6毫米,重量是42.5克。此钱锈蚀较重,我用我研制的“小腐蚀去油除锈剂”数次清洗后,使其字口清晰,所拍的照片如图1。  相似文献   

3.
张建功 《收藏》2013,(12):77-79
泉友姜峰先生藏有一枚珍稀的异年号合背新疆红钱.正面为“光绪通宝”。背面为“道光通宝”,直径26.2毫米,厚1.2毫米。  相似文献   

4.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3)
正清代中期,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自铸银元、改革币制已成为一种思潮,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币制的主张。道光十三年(1833年),陶澍、林则徐会奏:"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魏源亦指出:"今洋钱销蚀,洋银仅及六钱六分,而值纹银八钱有奇,民趋若鹜,独不少官铸银钱以利民用而抑番饼乎?"咸丰五年(1855年),周腾虎在《铸银钱说》中提出:"今计宜准洋银分两,铸造银钱,以钢铁制为板式,面文咸丰宝货,环以年月,并银文字;幕文  相似文献   

6.
程正航 《收藏》2001,(5):39-39
被誉为铸钱三绝之一的宋徽宗,在位25年间曾铸有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钱。而现今存世较多的政和通宝钱则是在他即位十年后开始鼓铸的。政和年号取“庶政惟和”之意。  相似文献   

7.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铁钱和折三钱,篆、行成对。钱文书法水平较高,版别复杂、书体多有变化。笔者藏有一枚行书折三“元丰通宝”铜钱。钱径31.2毫米,穿径7毫米,厚2.1毫米,重9克。天然合成红褐色轮廓,翠绿色地章,红里掺绿,绿里透红,协调自然有层次的包浆着实惹人喜欢。但钱谱中没有查到此钱版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丰通宝”行书钱文中进行对照比较,此品钱文书法  相似文献   

8.
刘红俊 《收藏》2006,(2):100-100
我的收藏是从古钱币开始的,其中不乏珍品,如包金贝、天启背二银钱等。一枚直径2.4厘米、穿径O.8厘米、厚仅0.5毫米、重2.1克的宋代元丰通宝小平钱(见图)也是我的珍爱。  相似文献   

9.
潘龙 《收藏界》2013,(12):93-93
这枚正面带有网状纹饰的行书“元祜通宝”折二钱(见图),直径30.1毫米,穿径7毫米,厚1.5毫米,重6克,锈包艳美,开门见山,系笔者在二十年前所得。  相似文献   

10.
叶伟奇 《收藏》2008,(12):123-123
数年前,笔者从福州市花鸟市场地摊上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其面文对读,背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见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淮在位期间(1875-1908年)铸造的年号钱。所见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唯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11.
钟成华 《收藏》2008,(12):128-129
“佛法僧宝”铜钱(见图),直径24.5毫米,穿宽5.8毫米,厚1.1毫米,重3.4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无文,安南(今越南)陈禺陈朝天应年间(1516年)所铸。安南古泉币,受中国影响深远,是为方孔圆钱形制,饯文均仿汉字,亦有用中国年号铸钱。在陈朝所铸“天应元宝”“佛法僧宝”“宜和祜宝”三品中,唯“佛法僧宝”钱传世较多,是陈朝(1516~1521年)陈暠父子大量铸造的流通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12.
贾志义 《收藏界》2010,(2):79-79
《金史·食贷志》载,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于代州立监、铸钱,文曰“大定通宝”。此钱背有“申”字、“酉”字,又有宽缘、折二、铁钱等品种。  相似文献   

13.
张世林 《收藏》2001,(1):49-49
近日在定西古币市场上,从一钱贩手中购得一枚面文“雍正重宝”背“宝巩金城”钱。是钱直径33毫米,穿径6.5毫米,厚1.68毫米,重9.6克,铜质青中泛紫,铜色熟旧。由于长期携带、把玩,其钱通体光洁,只是钱缘左边有一月牙形缺口,但字体规整、雄健,整体形状完整、精美(见彩图)。此钱各钱谱未载,各泉刊未见报道,是清代宝巩局铸币的新发现,亦可补雍正宝巩局铸币之缺。  相似文献   

14.
大约在八年前集到一枚水银古锈入骨的“保大元宝”币(见照片),钱径约32.3毫米,厚约2.1毫米,重10.7克,钱文比谱载“保大元宝”钱文更刚劲、更端正,且将“尔”字写作“尔”,经实测,此币钱文也比谱载钱文要大,由于它字大、异书、轻、薄,故称之为异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20,(7)
正在中国古钱币中,有一种折银钱是对银作价的,分为一厘、二厘、五厘、壹分几种,相当于银两的一厘、二厘、五厘和壹分。这种折银钱多见于南明末期和清初,主要有永历皇帝朱由榔铸造的永历通宝、东平王孙可望铸造的兴朝通宝以及三藩钱中吴三桂铸造的利用通宝。清初顺治五式中的一厘钱,也属于折银钱。每一种折银钱都有较多的版式,且多寡不一,有些较为常见,有些则十分稀少。就拿其中的五厘钱来说,大字五厘就是尤为少见的版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背面的"五厘"二字与同类品种相比显得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16.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17.
笔者集藏一枚“庆应通宝·背贰百”钱币。外径38.8毫米,穿宽6.4毫米,厚2.5毫米,重20.5克。宽缘厚肉,红铜质。正面钱文为真书直读“庆应通宝”,背面右“贰”左“百”,上似银锭子,下为花押。钱文端庄,匀称饱满,穿口  相似文献   

18.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19.
袁华惠 《收藏界》2011,(4):72-72
笔者主藏花钱,早在2000年,我征集到一造型独特的异形花钱,钱本体系仿"大定通宝"折二钱,外径27.5毫米,厚2.2毫米,钱径与钱文与正用品雷同,唯外缘较宽。钱文仿瘦金书,融刚劲秀丽于一体,因久经自然磨损而失清。  相似文献   

20.
王舒乙 《收藏》2012,(11):84-84
数年前,笔者在下乡收旧货的贩子收来的一堆银首饰杂件中,发现了一枚奇特的银质方孔圆钱。该币直径24.3毫米,正面钱文为“乾隆通宝”,背面饰有八卦纹,钱体小巧精致,端庄秀美,地章分布着手工打制工艺留下的精细的珍珠地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